龍泉劍廬

在這裡,龍泉成了"寶劍"的代稱。 龍泉寶劍在古代大都無鞘。 龍泉生產的寶劍譽滿中外,鑄劍工藝世代相傳。

龍泉寶劍歷史
龍泉寶劍有著悠久歷史。相傳它創始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當時著名的煉劍大師歐冶子云游江南各省,當他到達浙江龍泉時,發現秦溪山下,有一泓湖水,甘寒清洌,湖邊有七口井,恰似天空北斗星座:用湖水淬劍,能增強劍的剛度,正是鑄劍的好地方!
歐冶子就在湖邊支起爐灶,用附近山中鐵英鑄成"龍淵"、"泰阿"雌雄寶劍。劍成,竟雙雙飛去。從此,鑄劍地改名為"龍淵"。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改為龍泉。後來人們又將秦溪山湖改名為劍池湖,並在山北麓建立歐冶子廟,還編造了不少關於龍泉寶劍的故事。
據《晉書·張華傳》記載,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鬥牛之間有紫氣,後聽說豫章(在今江西省)人雷煥通曉緯象,乃召問之,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天耳。"張華問劍在何處?雷煥答:"在豐城(今江西省南昌之南)"。於是補雷煥為豐城縣令,令其尋找。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並有刻題,一曰龍泉,二曰泰阿,精芒炫目。當晚,再觀鬥牛,紫氣俱消。雷煥送一劍給張華,留一劍自佩。張華得劍給雷煥覆信道:"詳觀劍文,乃干將也;莫邪何復不至?雖然,天生神物,終當合耳。"後來張華被朝廷所殺,劍亦不知去向。雷煥死後,其子攜劍過延平津,劍忽躍出墮水,當即下水尋找,不見劍,但見二龍蟠縈,水浪驚沸。以上這段富有神話色彩的故事,說明龍泉寶劍名氣之大。
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他的《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一詩中曾寫了"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的詩句。在這裡,龍泉成了"寶劍"的代稱。唐朝另一位詩人郭震任通泉尉時,武則天召見他,要看他寫的文章,他呈上歌頌龍泉的《寶劍篇》,全詩如下: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良工咨嗟嘆奇絕。琉璃玉匣吐蓮光,錯鏤金環映日月。正逢天下無風塵,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非直結交遊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漂淪古獄邊。雖復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龍泉寶劍的藝術特色。武則天看後大加稱讚,《寶劍篇》成了郭震的名作,流傳至今。
在很早以前,我國的金屬冶煉和鑄造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現代出土文物資料也可以證明。1956 年,湖北省發掘楚墓時,曾發現歐冶子鑄造的兩把越王劍,雖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但仍然光彩奪目,鋒利無比,毫無鏽蝕。
龍泉寶劍,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歷代鑄匠的鑽研,精益求精,在產品的質量上形成了四大特色:
第一,是堅韌鋒利;"削銅如泥"。1978年,在我國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集會上,龍泉寶劍的製作藝人曾當眾表演。他用一把龍泉寶劍,不費力地將疊在一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捲。
第二,剛柔相濟。古代的龍泉寶劍用生鐵鑄造,現在則用中碳鋼鑄造,加之淬火工藝恰到好處,使中炭鋼具備了彈簧鋼的特性。如將一把薄型寶劍捲成一個圓圈,束在腰中,像系裙的腰帶。解開後,寶劍挺直如故。
第三,寒光逼人。龍泉境內有一種名叫"亮石"的磨石。在這種石頭上磨製出來的寶劍,寒光閃閃。龍泉寶劍全靠手工磨光,從粗磨、細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數日甚至數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
第四,紋飾巧致。劍身上刻有七星標誌和飛龍圖案。在劍身上刻花,也是龍泉劍的一項絕技。劍工們一不用彩筆,二不照圖樣,只用一把鋼鑿在寬不盈寸的劍身上刻鑿,刻好後澆上銅水,經剷平加磨,飛龍圖案,生動自然,永不消失。
龍泉寶劍在古代大都無鞘。現在,用當地特產的花梨木製作劍鞘及劍柄。這種花梨木,質地堅韌,紋理秀美,古色古香。再飾以銀、銅,更使龍泉寶劍錦上添花。
龍泉劍廬
龍泉生產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據史記(越絕書)記載,春秋戰國時代,楚王命大臣風鬍子尋歐冶子鑄劍,歐冶子在龍泉秦溪山下遂鑿茨山取鐵英鑄劍,並以秦溪山千年古松下一井,清洌見底,罕見寒泉,即用此水淬劍(此井即今之劍池),取亮石坑的亮石磨劍,歷經二年製成“龍淵”、“泰阿”、“工布”三大名劍?
龍泉古名“龍淵”,直至唐朝初,因避唐太祖李淵諱字,故改“龍淵”為“龍泉”。
龍泉生產的寶劍譽滿中外,鑄劍工藝世代相傳。一九七二年,四把高級龍泉寶劍作為國禮贈送給來我國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先生。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葉劍英、鄧小平、楊尚昆、喬石 、朱德等以及國內外知名人士收藏的寶劍均產於龍泉。原國家主席楊尚昆曾為龍泉題“龍泉寶劍”,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曾為龍泉題了“龍泉劍”。龍泉寶劍曾被評為浙江省優秀產品,獲國際旅遊商品優秀獎。八八年三月在第二十二屆春季全國旅遊商品評比中再次獲優秀旅遊產品獎,同年四月,龍泉單劍、雙劍、雙刀在全國首屆“武龍杯”武術器械研討評比中先後獲得金杯獎。
“我們只出精品”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宗旨。
本廠專業生產傳統龍泉寶劍,產品齊全,技術精湛,質量過硬。致力於龍泉刀、劍的研究與開發,集龍泉幾千年鑄劍工藝之精華,不斷提升鑄劍技藝,使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立意創新,推陳出新,取得了新的成就與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