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齲齒放線菌是放線菌的一種,有一些球菌狀類型。細胞革蘭氏陽性或陰性,類白喉棒狀桿菌狀,v和Y形。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齲齒放線菌
拉丁學名:Actinomycesodontolyticus
參考文獻:瓦克斯曼:放線菌第二卷,19-20,(1961)1974;TheActinomycetales.Jena,19-27,1970;伯傑細菌鑑定手冊第八版,662,1974。
形態特徵
分枝的菌絲偶爾有棒狀末端。有一些球菌狀類型。小菌落白色,柔軟,圓形,平坦,邊緣整齊,表面光滑至輕度顆粒狀。有產生絲狀小菌落的菌株。大菌落達3毫米,白色,黃油狀,圓形至不規則,凸面,表面光滑至顆粒狀。偶爾有臼齒或椹狀菌落。觸酶陰性。嫌氣生長最好,好氣生長少至無,有無CO2,影響不大。在血瓊脂上通常可好氣生長。牛奶變酸。澱粉不水解。
性狀特徵
馬血清瓊脂和營養瓊脂:分離此菌未成功,但轉接培養幾次後可得許多無色凸面微菌落。蛋白腖肉湯:生長少,但加酵母精後,產生膠粘沉澱,後分散成均勻混濁。在葡萄糖、果糖上14天產酸;在阿拉伯糖、木糖、蔗糖、鼠李糖、棉子糖、肌醇以及半乳糖、乳糖、海藻糖、麥芽糖、澱粉、甘油、水楊苷上產酸不穩定;在以下碳源上不產酸:核糖、山梨糖、甘露糖、纖維二糖、蜜二糖、松三糖、糊精、肝糖、菊糖、甘露醇、衛矛醇、山梨醇、赤蘚醇、側金盞醇、醋酸鹽、丙酮酸鹽。葡萄糖發酵最終產物:醋酸、琥珀酸、乳酸和跡量丙酮酸。細胞壁組分:丙氨酸、谷氨酸、賴氨酸、烏氨酸以及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跡量鼠李糖和快速脫氧己糖。<BR>致病性不明顯,在小鼠注射點只有極小病變。分離自深層齲齒患者的唾液。
形態描述
細胞革蘭氏陽性或陰性,類白喉棒狀桿菌狀,v和Y形。分枝的菌絲偶爾有棒狀末端。有一些球菌狀類型。小菌落白色,柔軟,圓形,平坦,邊緣整齊,表面光滑至輕度顆粒狀。有產生絲狀小菌落的菌株。大菌落達3毫米,白色,黃油狀,圓形至不規則,凸面,表面光滑至顆粒狀。偶爾有臼齒或椹狀菌落。觸酶陰性。嫌氣生長最好,好氣生長少至無,有無CO2,影響不大。在血瓊脂上通常可好氣生長。牛奶變酸。澱粉不水解。
放線菌
放線菌因菌落呈放線狀而的得名。它是一個原核生物類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主要以孢子繁殖,其次是斷裂生殖。放線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主要以孢子或菌絲狀態存在於土壤、空氣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機物豐富、呈中性或微鹼性的土壤中數量最多。放線菌只是形態上的分類,不是生物學分類的一個名詞。有些細菌和真菌都可以劃歸到放線菌。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線菌的代謝產物所致。 |
盤點真菌微生物系列(十)
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導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