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齊魯”和“山東”都是歷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詞,今天看來,二者所指地理範圍完全一致,可以通用。但在歷史上,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山東”一名,在歷史上所指地域範圍變化很大,到宋元時期,今山東地區,才作為行政區劃提了出來,而包括範圍,仍與今山東不同。直到清代才正式命名為山東省。從此之後,地域範圍或有變化,但名稱不變,範圍出入也不大,與古齊魯範圍基本一致。講齊魯文化,先秦時代,以齊、魯兩國地域範圍為準,漢代以後以今山東省區範圍為準,二者或有不大一致的地方,只能以這個標準處理,為了明確“齊魯”和“山東”的關係,下邊分別看看二名的由來和地理沿革。由來沿革
“齊魯”緣起於先秦齊、魯兩國,是齊、魯兩國的合稱,原是國家概念。齊與魯是西周初年的兩個封國,是西周在東方代行統治權的兩個重要陣地。因為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殷人和東夷人的勢力強大,不服統治,屢次發生反周叛亂。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之後,周王便將兩個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別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以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魯居泰山之陽,都曲阜,齊居泰山之陰,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一說即臨淄),後遷薄姑,再遷至臨淄。齊、魯始封時,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戰國時期,經過數百年的兼併戰爭,兩國疆域不斷拓展擴大,基本控制’了今山東地區。而且隨著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齊、魯兩國內部聯繫逐步加強。有別於中原、燕趙、秦、晉、吳越、荊楚等的齊魯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齊、魯”一詞也逐步聯繫起來,由國家概念向地域概念過渡,
首先將齊、魯聯繫起來的是孔子。他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這是指齊、魯兩國思想文化的聯繫和區別而言的,還未把齊、魯聯為一個詞。過了不久,他又說:“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左傳·定公十年》)又進一步強調了兩國文化的內在聯繫。但是,這裡的“齊魯”仍是國家概念,各自獨立其義。到戰國後期,“齊魯”才真正組成一個詞,成為含有統一文化特點的地域概念。最早把“齊魯”作為統一地域概念使用的是苟子,《苟子·性惡篇》云: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於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縱情性,安恣睢,慢於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把“齊魯”與秦對言,顯然是指兩個地區。齊魯地區的人文與秦國地區的人文有何不同呢?齊魯尚禮義,有“禮義之邦”譽稱,秦則缺乏禮義文化,是其政教不同造成的,絕非因為人的本性不同。從此之後,“齊魯”一詞便經常出現,或作為國家概念,指齊、魯兩國;或作為地域概念是指今山東地區;或作為地域文化概念指齊魯文化範圍。如《史記·儒林傳》云:“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就是說漢代生於燕郡(今北京)的韓嬰作《詩》內外傳(即《韓詩》),其語言和學術觀點,與齊魯地區作為今文或古文經學的《詩》論特點明顯不同。《漢書·藝文志》說:“漢興,有齊魯之說”;《晉書.范宣傳》:“諷誦之聲,有若齊魯”;蘇轍詩有句:“我本生西南(四川眉山縣),為學慕齊魯”;李清照《上樞密韓肖胄詩》:“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吳偉業《贈蒼雪詩》:“洱水與蒼山,佛教之齊魯”等等。“齊魯”一詞,已成為較為固定的地域概念,這一概念源於齊、魯兩國,且與兩國文化有許多共同特點,從而形成一個獨立的地域文化圈分不開。這一方面說明,齊、魯兩國文化經過逐步融合到戰國時代已初步融合為一個統一的文化實體,成為天下嚮慕的“禮義之邦”了;另一方面作為地域概念也明確化,即指今山東地區。山東號稱“齊魯”、或簡稱“魯”、或別稱“齊”,就是這樣形成的,有很深的歷史文化淵源和較固定的地域範圍。
山東的由來
山東作為地區名稱,歷史上出現很早,而且變化很大。春秋時期,晉國居太行山以西,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時晉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晉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戰國、秦、漢時期則是指崤函以東地區。因為秦在關中,故稱崤函以東六國(楚、齊、韓、魏、趙、燕)為山東六國,或雲關東六國。此時山東與關東意義相同。如《管子》書就有“楚為山東之強國”語。漢初賈誼的《過秦論》多次用山東提法,如說“秦併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又有“山東之國”、“山東豪俊”、“山東大擾”等說,皆指崤函以東地區。故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卷一說:“山東之稱,古或指關東言,或指太行山以東言,不專指今山東也。”
秦漢一統之後,關中與山東(或關東)在政治上的對立消失,山東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出現廣、狹兩義。廣義的山東是沿襲戰國時的舊概念,狹義的有專指齊魯地區的意義了。《史記·酷吏列傳》載:御史大夫齊地苗川國薛(今山東壽光南)人公孫弘說:“臣居山東為小吏(薛邑獄吏一作者)時,寧成為濟南都尉。”又《史記·儒林傳》:伏生“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齊魯之有山東之稱,當濫觴於此。至於山東成為行政區劃,是又經歷了數百年演變過程的。
山東地區的歷史沿革、行政歸屬,夏殷時代不可詳考,但當時是方國或部落林立,且有大部分被夏、商王朝控制,歸夏、商統治。西周至春秋時期,該地仍是方國林立,除齊、魯兩大國外,主要的還有曹、滕、薛、郯、莒、紀、萊、譚等,還有宋、衛的一部分。戰國時期,山東地區被齊、魯兩國控制。戰國末年,除南部和西北部一部分分屬楚、趙外,都被齊國統一。秦統一六國後,山東地區被置為郡縣,如齊郡、琅邪、東海、東郡、薛郡等都在山東範圍。漢初封王,山東大部分地區封給了齊王劉肥。漢武帝時削弱封國諸侯王勢力,初置十三郡州,山東置青、兗、徐三州,下置郡、國、縣。之後數朝行政區劃有所變動,但基本變化不大。唐代將全國分為十道,山東地區分屬河南道和河北道;北宋改道為路,全國分為二十四路,山東分屬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治益都(今山東青州市),統轄山東地區。至此,“山東”一名始正式成為一個行政區之名稱。元代置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及山東東西道宣尉司,直隸中書省,稱為“腹里”。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治青州,後移治濟南,又改置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至清代才將山東政區正式定名為山東省。此後沿用不變。
相關地域
作為一個行政區劃的名稱,雖然確定很晚,但它奠基於古代齊、魯兩國地理範圍和兩國最後融合為一個獨立體系的文化——齊魯文化。並且這個地域文化圈的形成是在先秦齊魯兩國時代,而不在山東成為行政區劃以後。山東成為全國的一個行政區劃以後,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反而沖淡了齊魯文化的地域特點。
山東地形中部突起,山東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區;東部半島大部是起伏和緩、谷寬坡緩的波狀丘陵,為魯東丘陵區;西部、北部是黃河沖積而成的平原,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為魯西北平原區。魯中南山地丘陵區位於沂沭大斷裂帶以西,黃河、小清河以南,京杭大運河以東,是全省地勢最高、山地面積最廣的地區。主峰在千米以上的泰、魯、沂、蒙諸山構成全區的脊背。魯東丘陵區位於沭河、濰河谷地以東,三面環海。海拔700米以上的嶗山、崑嵛山、艾山等少數山峰聳立在丘陵地之上。
相關詩作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作鑑賞
詩人一開篇,就抓住泰山最能攝人心魄的傳神之處:“齊魯青未了”,它莽莽蒼蒼上與青天相接,連綿不斷。
橫亘於齊魯大地,雄渾沉穩,偉岸挺拔。由是道出對泰山嚮往已久的崇敬和仰慕之情。“造化鍾神秀”,泰山如此壯觀是因為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把天地日月的精華靈秀賦予了它。舉重若輕、高度概括的虛推之筆,將泰山的萬千氣象、萬千神韻包容無餘。“陰陽割昏曉”,泰山如此壯觀還在於,它南北兩面因陽光輝映所變幻出的宏大場景,如同黃昏、拂曉時夜與晝的轉換一樣剛健無比。化生為熟、形象生動的實比之句,點出泰山與天爭高、與地爭壽的強大生命力。“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面對泰山的壯麗景象,我胸中的感情激盪不已,猶如泰山雲海奔涌翻騰;極目遠眺拚命睜大的眼睛,好比泰山林海莽無涯際,容得下萬千回歸的雀鳥。極度誇張之筆既為泰山的雄偉之景著上一層瑰麗迷人的色彩,也道出詩人慾將壯美的泰山景色盡藏胸中、盡收眼底的激動之情,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詩人寫完對泰山的崇敬、讚嘆、嚮往之情,最末一句筆鋒突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視角由仰視、遠望為俯瞰,全景式的掃描,使得泰山因眾山之“小”反襯的愈發高大,更加雄偉。一個“凌”字更是領全篇之神,道出詩人胸懷比泰
山還要博大,氣度比泰山還要豪邁。風流不肯落人後,光芒四射的激情,猶如一輪從滄海躍起的朝陽,透出一股剛健昂揚的英勃之氣,讓人詠之難忘。通篇觀之,全詩仰視、遠望、俯瞰三位一體,虛推實比恰到好處。泰山直上霄漢、笑傲群峰的開揚氣勢與詩人志存高遠、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交相輝映,自然風光之美與人生境界之美渾然一體,不愧是詠物抒懷的千古名篇。
齊魯名人
齊魯:人名。台灣藝人,祖籍山東,齊秦和齊豫的大哥。齊家三兄妹,無論身材還是相貌只能用酷肖來形容,他們的國語也同樣的標準。頭髮斑白的齊魯神態溫和出語謹慎,不失大哥風範;齊家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家庭,秉承“長兄為父”的古訓,雖然齊秦和齊豫貴為超級巨星,但大哥齊魯在家庭中卻有著相當高的權威地位。齊魯去日本留學後與兩位弟妹就很少相聚,回台灣後特別想彌補這段感情距離,而齊辣就是三兄妹通力協作的成果。火鍋調料的創意出自嗜辣成癖的齊秦,經營管理由齊魯全權負責,店裡的服裝由齊豫設計,投資則由三兄妹共同承擔。齊秦承認,自己和姐姐是藝術型的氣質,對生意不在行,所以對大哥的經營能力推崇備至。談起齊辣火鍋來上海發展的緣由,齊秦齊豫異口同聲表示那是大哥的主意,但他們都予以大力支持,齊秦說齊家三兄妹向來是相互支持的。齊家三兄妹都希望齊辣能成為上海餐飲業的一個品牌。
齊魯工業大學
齊魯工業大學原屬(山東輕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