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分類
腫瘤科,耳鼻喉科
疾病描述
鼻腔和鼻竇乳頭狀瘤為常見鼻腔和鼻竇良性腫瘤。
症狀體徵
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50-60歲發病率最高;男女比例為3:1。臨床症狀單側鼻塞、流粘膿涕有時帶血。偶有頭痛和嗅覺異常,並隨腫瘤擴大和累及部位不同而出現相應症狀和體徵。檢查腫瘤外觀呈息肉樣,瘤體較大,色紅,表面不平,質地較硬,觸及易出血。腫瘤多原發於鼻腔側壁,上頜竇和篩竇最易受侵犯;延伸到顱內者罕見。術後易復發,復發率為28%-74%不等,復發原因:①誤認為息肉,經鼻內手術很難徹底切除。②腫瘤具有多發性生長特點,術中肉眼難以判斷原發部位和侵犯範圍。③與本病組織病理有增生傾向有關。本病多於反覆手術後惡變,惡變率2%-20%。下列情況應懷疑惡變;①全部切除迅速復發。②較快侵犯鄰近組織。③反覆鼻出血。④頑固性頭面部疼痛。診斷主要依據病理,但尚須結合臨床和X線檢查,CT掃描有助於明確病變範圍和選擇術式。
疾病病因
原因不清,近年研究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
病理生理
腫瘤分硬性和軟性兩種。前者來自鱗狀上皮,屬硬性外生性瘤;好發於鼻前庭,鼻中隔前部或硬齶等處。瘤體較小、色灰、質硬、呈桑椹狀和局限單發,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切除的創面塗以鴉膽子油或作電凝固。套用CO2雷射切割、氣化或冷凍乳頭狀瘤,不出血,療效好。後者來自鼻腔及鼻竇黏膜黏膜的上皮組織,特點是上皮成分向基質內呈內翻性增生,增生的上皮可呈指狀、舌狀和乳頭狀等。其細胞排列有極性,且基底膜完整,故稱內翻性乳頭狀瘤。上皮類型有鱗狀上皮,呼吸上皮和移行型上皮3種。鱗狀上皮可見細胞間橋和角,呼吸上皮為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和多層柱狀纖毛上皮;移行性上皮主要來源於鼻腔及鼻竇黏膜的儲備細胞,這種細胞具有分化為柱狀上皮和化生為鱗狀上皮的雙向潛能。移行型上皮細胞間橋不清,無角化現象。3種上皮以移行型上皮最常見。在同一瘤體內可同時看到3種上,但同一瘤體內的不同部位各型上皮比例可多少不等。
診斷檢查
1、X線平片表現為一側鼻竇透過度下降,竇腔擴大,少數有骨質破壞。
2、鼻竇CT掃描有助於診斷,表現為單側鼻竇軟組織密度影,鼻腔外側壁可有骨質破壞,鼻竇間隔模糊。腫瘤起源處骨質增生。
3、MRI對明確腫瘤起源和範圍作用更大。
4、確診依靠組織病理檢查。
治療方案
由於內翻性乳頭狀瘤具有多發性生長和易復發及惡變的特點,目前主張在保留鼻功能和儘量避免面部畸形情況下,作根治性切除。多採用鼻側切開或上唇下進路,切除腫瘤的黏膜邊緣應常規作電凝固。對組織病理學呈異常增生或已癌變者,應放療。
預後及預防
無特殊。
特別提示
鼻腔及鼻竇乳頭狀瘤的病因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臨床上分外生性和內翻性二型。前者堅硬呈乳頭狀,多見於鼻前庭、鼻中隔,易於手術切除。
1、鼻塞及鼻內腫塊,多為一側。
2、流鼻涕、鼻出血、頭面痛。
3、鼻內淡紅色新生物,表面不平,或易出血息肉樣物。
4、顏面畸形,眼球移位。
相關出處
耳鼻喉科-頭頸外科(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