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腹噝蝰

鼓腹噝蝰

鼓腹噝蝰(Bitis arietans),又名鼓腹蝰蛇,俗稱鼓腹毒蛇,是一種有毒的蝰蛇,被稱為非洲最普遍的毒蛇,幾乎遍布整個非洲。繁殖方式是卵胎生,繁殖能力超強。平均長1米及很粗壯,喜歡棲息於草原,一般夜間出沒, 移動速度快,具有較強的攻擊性。生活在由摩洛哥及西阿拉伯遍及撒哈拉沙漠及雨林區域以外非洲的大草原及草原。由於它們廣泛的分布、經常出現、體大、毒性強及容易咬人,比其他非洲的毒蛇造成更多的死亡事故。現時已知其下有兩個亞種。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年鼓腹噝蝰[鼓腹巨蝰 ]平均長1米及很粗壯,最大的標本曾達至1.9米長,重超過6公斤,周長達40厘米。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標本則較為細小,一般短於80厘米。雄性一般較雌性大,而尾巴亦較長。鼓腹噝蝰的頭略呈三角形,粗壯及較為圓鈍,比頸部更為粗大。嘴部鱗片細小。眼眶有10-16塊鱗片,頭頂有7-11塊目間鱗片。眼下至上唇由3-4塊鱗片分隔,而上唇與下唇則有13-17塊鱗片。下唇首3-4塊鱗片與頷相接。每根顎骨上各有兩隻毒牙,全都是有功能的。鼓腹噝蝰的身體上有29-41列背部鱗片,除了最外一列外,其他都明顯的起稜角。腹部鱗片約有123-127塊,下尾部則有14-38塊,雌蛇則只有少於24塊下尾部鱗片。肛門只有一塊鱗片。鼓腹噝蝰的顏色受地理位置影響而不同。頭上有兩條明顯的深紋,一條在冠上,另一條則在眼睛之間。頭兩側有兩條深色斜紋,由眼睛伸展至上唇。頭底部呈白黃色,有零散的斑點。瞳孔顏色由金色至銀灰色。身體的顏色由草黃色至淺褐色、橙色或紅褐色。表面有18-22個深褐色至黑色的斑紋延伸至尾巴。這些斑紋一般成山形,在某些位置接近U 形,在尾巴上更有2-6個成縱橫交錯的;一些群族更是有褐色及黑色的斑點,蓋過了身體上的其他顏色,令它只有銹褐色或黑色的外表。腹部呈黃色或白色,有一些較疏的深點。幼蛇的頭有金黃色斑紋;腹部延伸至兩側的鱗片呈粉紅色至紅色。一般而言,鼓腹噝蝰的外觀較沉色,但在東非高原及南非開普省的則有鮮艷的黃色及黑色斑紋。

分布範圍

鼓腹噝蝰 鼓腹噝蝰

鼓腹噝蝰可以說是非洲最普遍的毒蛇 。它們分布在大部份撒哈拉以南非洲至好 望角的地方,它們亦會出沒於阿拉伯半島,包括沙特阿拉博西南部及葉門。

在一些雨林地區看不到鼓腹噝蝰的蹤影,如西非沿岸及中非。由地中海沿岸至北非亦看不見它們。在阿拉博半島,最北的出現地點是塔伊夫。亦在阿曼南部的佐法爾出現。

繁殖方式

鼓腹噝蝰 鼓腹噝蝰

卵胎生。雌性鼓腹噝蝰會產生信息素來吸引及以頸纏住雄性。曾經在馬林迪就有一條雌蛇吸引了七條雄蛇跟隨它。它們會產大量的幼蛇,每胎有超過80條幼蛇,一般的都是50-60條。幼蛇長約12.5-17.5厘米。較巨大體型的鼓腹噝蝰,尤其是來自東非的,就曾生產最多幼蛇。一條在捷克動物園內來自肯亞的雌蛇,曾一次生了156條幼蛇,是現今世界紀錄的保持者。

生活習性

棲息地:除了沙漠 及雨林 外,其他所有的棲息地都可以見到鼓腹噝蝰,它們一般都會出沒岩石堆的草原。

鼓腹噝蝰一般都會依靠偽裝來保護自己。它們的運動主要是直線行進的,利用較闊的腹部鱗片及其體重作出像毛蟲般的伸縮。當被騷擾時,它可以變回一般蛇的運動,即以驚人的速度行走。鼓腹噝蝰雖然是陸地生物,鼓腹噝蝰會大聲及不斷發出嘶嘶聲,作出緊密的盤卷姿勢,上身部份呈S形。同時,它們會後退尋找保障。它們可能會突然以高速作出襲擊,並回復保護姿勢,再行準備攻擊。它們的攻擊力度很大,而毒牙往往插得很深,單是物理攻擊就可以殺死獵物。它們的攻擊可以穿透軟質皮革。鼓腹噝蝰攻擊的範圍可以是其身體長度的三分之一。幼蛇攻擊時會將整個身子傾前。它們很少會纏住獵物,反而是很快的放開,並回復攻擊姿勢。

食性:鼓腹噝蝰主要都是夜間出沒的,很少會主動棲息,多是埋伏等候獵物的出現。它們的獵物包括哺乳動物、鳥類、兩棲類及蜥蜴。

飼養方式

鼓腹噝蝰 鼓腹噝蝰

鼓腹噝蝰只要每星期餵飼一隻老鼠,就可以維持數年。但之後任它吃的話,大多會死亡,或會反吐。它們較為野性,就算是在飼養下亦會向接近的人發出嘶嘶聲。

毒性

鼓腹噝蝰比其它非洲毒蛇造成更多的死亡個案。它們在非洲分布廣泛、偽裝性強、生性暴躁,易與人類接觸;它們毒腺發達,可以製造大量致命的毒素;毒牙較長,被它咬到,毒液很快就會隨血液循環遍布全身,故比其它毒蛇更易令人死亡。
鼓腹噝蝰的毒素是蝰蛇中最毒的一種。這些毒素對老鼠造成的LD50變化很大:靜脈為0.4-2.0mg/kg、腹膜為0.9-3.7mg/kg、皮下為4.4-7.7mg/kg。另外有指它毒素的皮下LD50介乎1.0-7.75mg/kg之間。排毒量一般是100-350毫克,最多為750毫克。只要100毫克就已經足以令成年的男性於中毒後25小時死亡。平均的排毒量都可以殺死4-5個男人。

被鼓腹噝蝰所咬可以造成局部及系統性的症狀。根據局部的程度及種類,主要可以分為兩個系統性類別,即較少或沒有表面外漏,及有出血跡象,如瘀斑、流血及腫脹。兩者都會有劇痛及敏感,而後者更會有擴散的表面或深層壞疽。嚴重的因過度出血或凝固會導致肢體不能伸縮。其他的症狀包括水腫、休克、從傷口溢出血水、反胃及嘔吐、皮下出血、血皰及區域性淋巴結腫脹。數日後除了被咬的位置外,其他位置的腫脹會漸漸消退。另外低血壓及暈眩亦有發生。若處理傷口不當,壞疽會擴散,導致皮膚、皮下組織及肌肉與健康組織分離,最終形成腐肌及滲出漿液。腐肌可以是深層或表面的,嚴重的可深入至骨頭。嚴重的壞疽及次級感染需要切肢或切指。
患者在失血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2-4日後就會死亡。不過死亡事故是很特別及出現機會率只占失救個案的少於10%,很多都是因臨床治療出現問題或疏忽所導致。

它在非洲大陸上毒死的人比其它毒蛇毒死的人總數還多。這種蛇在白天懶洋洋的,無精打采,可是一到晚上,它們就精神抖擻,到居民住宅去找老鼠。這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這種蛇不怕驚嚇,當人走近它時,它並不急於躲開,所以,很容易在黑暗中踩上。這時,蝰蛇立即反應,猛地咬人一口。鼓腹蝰蛇有大毒牙和劇毒的毒液,一旦挽救不及,被咬的人則必死無疑。 儘管這種蝰蛇非常可怕,人們過去卻曾善加利用過,當步槍在中部非洲還沒有廣泛使用時,土著居民就捉一條活蝰蛇,把它拴在野牛經常出沒的地方或必經之路上。當第一頭野牛走近時,那條被拴的蛇就會向牛猛撲過去,狠咬一口,牛很快就死了。於是,獵人就獲得了鮮美的牛肉。很快,那條蛇也將成為桌上的佳肴。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

鼓腹噝蝰可以說是非洲最普遍的毒蛇。它們分布在大部份撒哈拉以南非洲至好望角的地方,包括摩洛哥南部、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馬里、阿爾及利亞南部、幾內亞、塞拉里昂、象牙海岸、加納、多哥、貝寧、尼日、奈及利亞、乍德、蘇丹、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X共和國的東南北部、烏干達、肯亞、索馬里、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安哥拉、尚比亞、馬拉威、莫三比克、辛巴威、波札那、納米比亞及南非。它們亦會出沒於阿拉伯半島,包括沙特阿拉博西南部及葉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