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歷史
創於1885年,直到1931年(即民國二十年)才改建為中國宮殿式教堂。由美國北長老會籌募捐款,具體由美國傳教士萬克禮(中文名)負責籌建工作,委託浣沙路泗水芳橋附近營造廠李協昌負責施工建設,並建有附屬於教會的社會服務機構“益民社”。
首任華人牧師為葉運隆,抗日戰爭期間,教堂及“益民社”均為日軍所占。
抗日戰爭勝利後,教堂恢復,由耿子華任牧師,並在中山南路望江門設立布道所一處。
解放後,布道所停辦,益民社的房屋改由上城區衛生部門使用。
1958年該堂為杭州保留堂之一。“文革”期間停止聚會,被永新雜貨店占為倉庫。
1979年杭州基督教會收回自用,同年9月23日,正式復堂禮拜,它是“文革”後中國最早開放的教堂之一,也是杭州第一所基督教恢復宗教活動的禮拜堂,同時開始接待外賓。如1983年11月18日,美國南北長老會聯合會主席泰勒爾(taylor)等一行4人來本堂參觀。1988年,11月15日,亞洲基督教議會訪華團一行8人,由總幹事朴聖隆領前來本堂參觀等。因此在國內外頗有影響。
開放後,由鄭勉余、陳恩福、杜皓生先後任主任牧師。現主任牧師鄧福村及李育仁、潘興旺、李照美牧師等8位工作人員,經常參加禮拜的信徒約1000人。
1998年5月,由於城市建設中河高架路的需要,原鼓樓堂被拆除。鼓樓堂易地重建工程於2002年12月26日正式起動。
鼓樓堂易地重建后座落於吳山東南腳下的打銅巷,東靠中河高架路、東南為胡雪岩故居,南迎中山路與江路相交處的“鼓樓”(舊名朝天門),北倚清河坊歷史街區,新建的鼓樓堂高五層,建築面積達3478平方米,擁有1200個標準座位。
開放後,由鄭勉余、陳恩福、杜皓生、鄧福村先後任主任牧師,現主任牧師為倪光道。
建築風格
鼓樓堂是一座框架結構,高五層,建築面積達3478平方米,擁有1200個標準座位、各項功能齊全、設施完善,交通便利的禮拜堂。東靠中河高架路、東南為胡雪岩故居,南迎中山路與江路相交處的“鼓樓”(舊名朝天門),北倚清河坊歷史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