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沿歷史文化街區

鼓樓沿歷史文化街區

鼓樓沿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唐宋時期的明州子城範圍,東至元代永豐庫遺址,西至呼童街、鼎新街,南抵鼓樓、北至公園路,占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76000平方米。1998年12月由原中房公司改造後作為敞開式商業步行街交付使用。

基本信息

街區簡介

鼓樓沿鼓樓沿
鼓樓沿內共有9幢建築,總體以兩層為主,局部三、四層。其間四通八達的通道共有4處主出入口和5處次出入口與南、西、北三面的路網相貫通;單體二層店鋪採用挑出式外廊,其間有22座天橋相連線,且有20多座樓梯可上下,使底層、二層兩個各自獨立的鋪面渾然一體。由於前期未作統一規劃,街區出現布局不合理、業態混亂、環境雜亂,設施設備跟不上發展需要等問題,2011年6月,海曙區組建成立鼓樓步行街商圈綜合管理委員會並下設辦公室,作為專門機構實施鼓樓步行街品質提升工程,旨在通過街區的“有機更新”煥發“鼓樓沿”新的活力,重塑“鼓樓沿”的“精氣神”。
2012年6月,鼓樓沿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項目正式開工,經過半年多的整治改造,於2013年2月2日舉行了開街儀式。
鼓樓沿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項目是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傳承與創新結合,充分利用鼓樓街區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繁榮的商貿基礎,將商業、文化、旅遊相結合,以“老寧波剪影、新寧波印象”為線索,力爭將鼓樓沿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成為“一軸、五區、多點”的商旅文互動的歷史文化街區。“一軸”即民俗市集體驗軸,以民俗特色產品及購物店鋪為主,中間串以非物質文化商業點;“五區”即時尚休閒美食區、古玩市集淘購區、異地風情體驗區、街市小吃娛樂區、二樓的文化產業交流區;“多點”即散落在鼓樓步行街的眾多民俗風情博物館展點。

寧波鼓樓

鼓樓沿鼓樓沿
寧波鼓樓,曾名望海軍樓、奉國軍樓、明遠樓,又稱“譙樓”,也稱“海曙樓”。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長慶元年(821),曾內置有刻漏,更鼓以報時。現存城牆基礎為唐時舊址,占地約七百多平方米,城牆為明萬曆十三年(1585)重建,城高八米,拱形門道深十米。城門寬五米,系石構建築。東北依城牆設有踏道,可拾級而上樓。城樓為清鹹豐五年(1855)重建,五開間,三層檐歇山頂,飛檐翼角,氣勢雄偉,古樸多姿。1930年,三樓的明間設定大時鐘和銅鐘,既報時,亦報火警。
海曙樓是寧波唐時正式置州治機構和建立城市的標誌,1989年曾撥款對該樓進行修繕,使之重觀雄姿,成為寧波市德育教育基地之一。

永豐庫遺址

元代永豐庫遺址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鼓樓東側。距現存地表深1.5米處,占地面積940平方米。
遺址中揭露出以兩處單體建築基址為核心,並有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水井、河道等與之相互聯繫、布局相對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築遺蹟,同時出土有大量當時各地著名窯系的陶瓷產品與各種建築構件。庫房牆體厚1.2至1.4米,牆基長56米,寬16.7米,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倉儲遺址。
其結構保存基本完整,是研究元代倉儲類建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實例,也為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和目的港保存了一處無可替代的歷史遺蹟,曾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督學府博物館

督學行署,亦稱校士館、察院行台。寧波市市級文保點,1998年重修。位於鼓樓西北側府橋街66號。現存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五開間,前後兩進,其間以庭院相隔,前進為門廳,單檐硬山式;後進為正廳,名曰“征鑒堂”,單檐歇山式,抬梁式木結構。前廊卷棚項,單步梁跨度較大,挑尖梁頭上飾六角形花斗。
原曾有優學軒、省過亭、滌心亭等建築。雍正九年,督學李清植、知府曹秉仁建考棚屋。嘉慶十八年紳士水雲等續建其他建築,使建築群日趨完備。鹹豐十一年遭寇賊毀壞,同治二年修復。光緒三十三年,因科舉制度廢止,其建築日漸衰敗、破損,知府喻兆蕃就把行署建築出售給百姓為業,所獲經費後來用於籌辦郡校。
督學行署是寧波市現存唯一的、浙江省少見的有關古代科舉制度研究的建築例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