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啜攻唐之戰

唐延載元年(694年)至開元四年(716年),東突厥阿史那默啜可汗統軍不斷攻掠唐北方與西北邊地的戰爭。


唐皇后武則天自唐高宗後期擅政以來,悉力剪除唐宗室諸王與異己臣僚,先後平定原眉州刺史李敬業及唐室親王李沖、李貞等的起兵(參見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唐諸王反武后之戰),至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改唐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與此同時,周邊吐蕃、西突厥、東突厥等族亦乘隙而入,不斷攻掠唐邊。武后為鞏固已篡奪的最高權利,對內繼續排除異己,誅殺政敵;對外頻頻出兵抵禦西北之吐蕃及西突厥、北方之東突厥的進攻。唐廷政局動盪,內部不穩;唐軍多面應付,疲於奔命;軍費日增,百姓困弊。時東突厥復盛,擁有騎兵數十萬,由阿史那骨篤祿可汗統領,不斷攻掠唐北方邊地(參見骨篤祿攻唐之戰),連連獲勝,而唐軍則處處抵禦,敗多勝少,不能扭轉戰略上的被動。
延載元年正月,東突厥骨篤祿卒,其弟默啜篡奪汗位,乘武后政權內憂外患交加之機,繼續率軍大舉攻唐,連犯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涼州(治今甘肅武威)等地,殺掠人吏資財。涼州都督許欽明率部抵抗,戰敗被俘。武后遂遣左威衛大將軍薛懷義、夏官尚書王孝傑等於代北(今山西代縣北)、朔方(治夏州,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等地,加強防禦,以備突厥。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九月,默啜見契丹、奚族舉兵反唐,大敗唐軍,便請為太后之子,以為其女求婚、悉歸突厥降戶等為條件,表示願為唐廷征討契丹。武后急於消除東北邊患,遂派使者冊授默啜為左衛大將軍、遷善可汗;十月默啜襲擊契丹松漠府(治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獲勝後,又加授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但默啜強取目的未曾達到,繼於神功元年(697年)正月,又對靈州、勝州(治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地區發動進攻,平狄軍副使安道買率軍將其擊破。三月,默啜遣使再次索求豐(治九原,今內蒙古五原西南)、勝、靈、夏(治朔方,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朔(治今山西朔縣)、代(治雁門,今山西代縣)六州降戶與單于都護府(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之地,以及谷種、鐵等物資。麟台少監李嶠認為突厥貪而無信,應加強軍備防其進攻。武后終因契丹邊患未除,內部不安等,悉將六州降戶數乾帳以及大量谷種、雜彩、農器、鐵等交於默啜,並允許其婚。聖曆元年(698年)六月,武后命淮陽王武延秀等前往突厥,納默啜之女為妃。八月武延秀等至其南庭黑沙(今呼和浩特市北)後,默啜遂以東突厥世受唐恩,其女要嫁李氏為辭,當即拘留武延秀,並藉口“奉唐伐周”,出動10萬(一說10餘萬)騎兵,攻襲靜難、平狄、清夷(今天津薊縣、山西代縣、河北懷來東)等軍,繼犯媯(治懷戎,今河北懷來東)、檀(治密雲,今屬北京)等州。接著又攻飛狐(今河北淶源),陷定州(治定縣,今河北定州市),圍趙州(治今河北趙縣),肆意劫掠河北。武后被迫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以迎合突厥。又命李顯為河北道行軍大元帥,納言狄仁傑為其副元帥,統軍討伐突厥。默啜聞唐軍前來,坑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一說八九萬),退軍北還。狄仁傑率軍10萬追之不及。默啜還大漠(蒙古大沙漠)北,擁兵40萬,據地萬里,西、北各少數族皆依附於東突厥。武后經突厥此次大規模攻掠,便在洛陽(唐東都,今河南洛陽城東)增屯兵馬,以河內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歸統領;又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撫定河北;二年於黃河南北置武騎團,以鳳閣侍郎魏元忠檢校并州長史、充天兵軍大總管,防備突厥。默啜勢盛,更加輕視唐廷。於久視元年(700年)十二月,再次發兵南犯隴右(今甘肅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掠奪唐諸牧監所養軍馬萬餘匹而去。長安元年(701年)五月,武后命肖關道大總管魏元忠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八月,默啜率軍犯邊,武后命安北大都護相王李旦為天兵道元帥統軍進擊,師未行,突厥退兵。二年正月,東突厥進犯鹽(治五原,今陝西定邊)、夏二州。三月,突厥軍攻破石嶺(今山西陽曲北),繼攻并州(治晉陽,今太原西南)。武后即以雍州長史薛季昶攝右台大夫,充山東(太行山以東)防禦軍大使,節度滄、瀛、幽、易、恆、定(均在今河北境)等州;四月又以幽州刺史張仁願負責幽、平、媯、檀等州(均在今河北境)防禦,共拒突厥。七月,突厥軍進犯代州,九月又攻忻州(治今山西忻州市)。三年六月,默啜派大臣莫賀達乾至唐,請以其女嫁於皇太子之子,武后不得不應允。十一月,默啜遣使謝許婚。四年八月,武延秀方得還朝。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同乎章事張柬之等舉兵推翻武后。太子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默啜並不因中宗復位而停止其進攻。六月,以裴思諒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二年十二月,默啜統軍進犯鳴沙(今寧夏吳忠西南),靈武軍大總管沙吒忠義率軍迎戰,軍敗,死6000餘人(一說3萬)。突厥軍繼犯原(治今甘肅固原)、會(治會寧,今甘肅靖遠)等州,再掠隴右牧馬萬餘匹而去。景龍元年(707年)正月,唐中宗因默啜不斷犯邊,制令召募猛士,各令自舉,又今朝廷內外官員獻策。右補闕盧上疏:“邊州刺史,宜精擇其人,使之蒐卒乘,積資糧,來則御之,去則備之”,“當理內以及外,綏近以來遠,俟倉廩實,士卒練,然後大舉以討之”(《資治通鑑》卷208)。中宗贊同,於五月初一即命左屯衛大將軍張仁願為朔方道大總管,以備突厥。十月,張仁願奉命率軍進擊突厥。及至,突厥已退,遂乘勢追擊,大破突厥軍。二年春,默啜統帥全軍西擊突騎施(西突厥部落,時勃興於西北),北方兵力空虛。張仁願利用此機遇,欲取大漠以南地區,即在朔方軍(治夏州,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與東突厥交界的黃河(在今內蒙古黃河彎曲段)以北,構筑西、中、東三受降城,60天而畢。三城皆據要津,拓地300餘里。又於牛頭朝那山(今內蒙古固陽東)北置烽侯1800所,以左玉鈐衛將軍論弓仁為朔方軍前鋒游弈使,戎守諾真水(今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境),搜尋警戒。三城東西相應,堵絕了東突厥南犯的道路,從此,突厥不敢度山(陰山)畋牧,朔方不再受其攻掠,並減省鎮戍兵數萬人。
景雲二年(711年)正月,默啜可汗遣使請和,唐睿宗李旦允許。三月,又以宋王李成器之女金山公主許嫁默啜,並出使突厥;十月,默啜襲唐朝衣冠,向唐稱臣,派其子楊我支及其國相入朝。次年八月,睿宗傳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面對西方吐蕃、北方東突厥、東北契丹等遊牧族的軍事威脅,玄宗勵精圖治,整軍經武,權衡邊疆局勢,決定將戰略打擊重點置於對唐構成主要威脅的吐蕃,而對東突厥則採取加強防禦,待機擊破的方略。開元元年(713年)八月,默啜又遣其子為其求婚(金山公主),玄宗一改睿宗許諾另許以蜀王之女南和縣主嫁之。默啜遂於二年二月,派其子同俄特勒及妹夫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率軍圍攻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奇台西北),都護郭虔罐率部將其擊敗。同俄單騎進逼城下,被虔罐部伏兵斬殺。突厥軍慟哭而去。閏二月,石阿失畢因失同俄不敢歸,攜其妻奔唐,唐以其為右衛大將軍,其妻為金山公主。四月,默啜再次遣使求婚,玄宗拒之不允。時依附於東突厥的西突厥各部落,先後脫離默啜附唐。三年四月,玄宗因各部族來降者越來越多,遂予以妥善安置,並命右羽林大將軍薛訥為涼州鎮大總管,節度赤水等軍,居處涼州(治今甘肅武威);左衛大將軍郭虔瓘為朔方鎮大總管,節度和戎等軍,居處并州,以備默啜。默啜則因西突厥各部附唐,遂發兵西擊葛邏祿、胡祿屋、鼠尼施三姓(均在今新疆北境),屢次將其擊破。唐為救援三姓,即命北庭都護湯嘉惠、左散騎常侍解琬等發兵增援。五月,又命嘉惠等與三姓以及定邊道大總管阿史那獻,互相策應,共拒默啜。九月,玄宗命薛訥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太僕卿呂延祚、靈州刺史杜賓客為其副,率兵進討。四年六月,正當唐軍準備大舉進攻之時,默啜卻率兵攻打北部的拔曳固(鐵勒部落),因恃勝輕歸,不加防備,而被拔曳固潰卒頡質略襲殺。
點評:武則天篡唐,給周邊各部族入掠以可乘之機。東突厥默啜,依靠其騎兵集團的優勢,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的特長,不斷出掠獲勝,對唐廷造成較大的威脅。武則天曾聯默啜擊敗契丹,後在默啜大規模進攻下,又忍辱答應其苛求;中宗復位後,在內蒙古黃河彎曲段以北構築三受降城,控制了東突厥集結地域,有效地限制了默啜的進攻。玄宗權衡周邊形勢,為確保對西方吐蕃發動攻勢,而對默啜實行加強防禦,侍機擊破的戰略,同時以外交手段相配合,逐漸削弱、孤立默啜勢力,加速了東突厥的沒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