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三江保護區

黑龍江三江保護區

三江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撫遠縣和同江市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33°43′20″--134°46′40″,北緯47°26′--48°22′50″,總面積198089公頃。保護區於1994年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 是一個以沼澤濕地為主要保護對象地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三江保護區多樣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並為東北地區的氣候調節,水源涵養,洪澇災害控制及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本區地處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流的三角地帶,屬低沖積平原沼澤濕地,為三江平原東端受人為干擾最小的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少見的淡沼澤濕地之一。區內泡沼遍布,河流縱橫,自然植被以沼澤化草甸為主,並間有島狀森林分布,均保持著原始自然狀態。保護區內特殊的自然環境,良好的植被和水文條件為各種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和繁衍場所。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

三江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撫遠縣和同江市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33°43′20″--134°46′40″,北緯47°26′--48°22′50″,總面積198089公頃。保護區於1994年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 是一個以沼澤濕地為主要保護對象地自然保護區。

本區地處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流的三角地帶,屬低沖積平原沼澤濕地,為三江平原東端受人為干擾最小的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少見的淡沼澤濕地之一。區內泡沼遍布,河流縱橫,自然植被以沼澤化草甸為主,並間有島狀森林分布,均保持著原始自然狀態。保護區內特殊的自然環境,良好的植被和水文條件為各種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和繁衍場所。

黑龍江三江保護區 黑龍江三江保護區

上世紀50年代,三江平原在大規模開墾前被稱為“北大荒”,草甸、沼澤茫茫無際,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動物繁多。開墾後建了許多大型國營農場,“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而與此同時,本區生態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氣候條件惡化,早澇災害增加,風害加重,水土流失嚴重,珍稀動植物減少。
三江保護區的建立,對於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並為東北地區的氣候調節,水源涵養,洪澇災害控制及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自然資源

黑龍江三江保護區 黑龍江三江保護區

保護區內特殊的自然環境,良好的植被和水文條件為各種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和繁衍場所,據初步調查,共有脊椎動物291種,其中獸類5目12科37種,鳥類15目167種,爬行類2目3科5種,兩棲類2目 2科5種,魚類9目17科77種,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白鸛、丹頂鶴,白尾海雕等9種,列為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大天鵝、白枕鶴、雷鳥、水獺、猞猁等32種。

區內野生植物資源也比較豐富,有高等植物近500種,其中野大豆、黃鳳梨、水曲柳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三江保護區的建立,對於保護濕地生物

三江平原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匯流處,由於長期的構造下陷和三江的泥沙堆積,所形成的低洼平坦的平原。橫亘於中部的完達山脈將平原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是沼澤化低平原,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即狹義的三江平原或合江平原;南部是烏蘇里江及其支流與興凱湖共同形成的沖積一湖積沼澤化平原,面積8800平方公里,亦稱穆稜一興凱平原。合江平原三面環山,西為小興安嶺支脈青黑山,南為完達山支脈分水崗,東為完達山主脈那丹哈達嶺。

三江平原廣闊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濕氣侯,徑流緩慢,洪峰突發的河流,以及季節性凍融的粘重土質,促使地表長期過濕,積水過多,形成大面積沼澤水體和沼澤化植被、土壤,構成了獨特的沼澤景觀。沼澤與沼澤化土地面積約240萬公頃,是中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濕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葉章、沼柳、苔草和蘆葦等。其中以苔草沼澤分布最廣,占沼澤總面積的85%左右,其次是蘆葦沼澤。土壤類型主要有黑土、白漿土、草甸土、沼澤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澤土分布最廣。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稱,在50年代大規模開墾前,草甸、沼澤茫茫無際,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動物繁多。開墾後建有許多大型國營農場,“北大荒”已變成了“北大倉”,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與此同時,本區生態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氣候條件惡化,早澇災害增加,風害加重,水土流失嚴重,珍稀動植物減少。今後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以防澇為主,澇旱兼治,搞好農田水利建設,建立沼澤景觀和珍禽、名貴魚種的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