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三江平原濕地](/img/5/899/nBnauM3X4YjM2EjM3MTO2UDNyUTM4kDM0IDMxADMwAzMxAzLzk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濕地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共有脊椎動物近291種,高等植物近500種,是天設地造的自然珍跡。三江自然保護區被國際濕地局批准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濕地泡沼遍布,河流縱橫,自然植被以沼澤化草甸為主,並間有島狀森林分布,保持著原始自然狀態。在三江濕地保護區,雁鴨、鴛鴦成群結隊在水中嬉戲;丹頂鶴、金雕等搏擊長空;馬鹿、狍子在草地上奔走覓食;大片小葉樟草在風中沙沙作響,為濕地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三江平原濕地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這裡氣候冷濕,地表徑流緩慢,再加上季節性凍融的黏重土質,使得這一地區的地表長期過濕,積水過多,形成了約240萬公頃的大面積沼澤水體和沼澤化植被、土壤,構成了這裡夏季獨特的沼澤景觀:和風習習,清波漣漪,各種鳥兒和小動物自由地覓食、嬉戲……處處是一幅原生態的動人圖畫。
三江平原原始濕地眾多,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這裡生態系統類型複雜多樣,約有1700個物種,其中國家級珍稀瀕危物種約100種。濕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葉章、沼柳、苔草和蘆葦等。其中以苔草沼澤分布最廣,占沼澤總面積的85%左右。到2002年,三江平原已經有三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到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中,成為了國際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地區之一,在國際上占據著極高的地位。
主要看點
![三江平原濕地](/img/6/c1e/n5GcuM3XwgTNwIzM4MTO2UDNyUTM4kDM0IDMxADMwAzMxAzLzk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三江自然保護區
地處黑龍江、烏蘇里江交匯處的三江自然保護區,是三江平原東端受人為干擾程度最小的溫地生態系統,也是全球少見的淡水沼澤濕地。境內有大小河流50多條,湖泡200多個,江心島26個,沼澤化的草甸為和島狀分布的森林,都使這裡保持著原始自然的狀態。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和良好的植被、水文條件,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天然樂園。每當夏季來臨,粉的、白的、紅的荷花就會嬌艷地在濕地湖泡里綻放,綿延十多里。荷塘中掩映著一叢叢綠油油的葦草,大片的小葉樟草在風中沙沙作響,吸引著罕見的東方白鸛、丹頂鶴、中華秋沙鴨來些築巢安家。粼粼水光中,常有雁鴨、鴛鴦成群結隊地嬉戲;蔚藍如洗的長空里不時掠過金雕、白鶴的身影;碧綠的草場上,馬鹿和狍子無憂無慮地奔跑、覓食……
興凱湖
位於三江平原東南部的興凱湖是三江地區頗具特色的景區。興凱湖又稱“新開湖”(唐代稱之為湄沱河),是我國邊境線上最大的淡水湖,有4條河流入興凱湖,僅有一條河——松阿察河為出口,終年不封凍。它是中俄界河,也是鳥蘇里江的源頭。盛夏三伏,耐不住南方炎熱酷暑的遊客,總是能夠在興凱湖清爽宜人的氣候里找到釋放身心的地方。
自然保護區
![三江平原濕地](/img/1/2ba/nBnauM3XyQTNwMjM5MTO2UDNyUTM4kDM0IDMxADMwAzMxAzLzk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寒冬臘月,興凱湖濕地還常會出現霧凇奇景——在被冰雪包裹得嚴嚴實實在大地上,冰樹銀花遍地盛開,遠遠望去如緞似錦、瑩剔透,無比神奇瑰麗。
洪河自然保護區
洪河自然保護區位於三江平原東北部腹地,這裡地勢平坦,河流縱橫,泡沼星羅棋布。區內的沼澤、草甸、島狀林3個一級景觀,是北大荒沼澤地貌的典型代表。這裡保留了中國面積最大的原始沼澤區,是中國目前濕地類型最全、保持最完好的原始溫地。這裡幾乎包涵了所有三江平原的生物物種,包括大量的國際、國內瀕危物種,因而被視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生物物種基因庫。每年都會吸引大批的自然、人文愛好者和科技工作者來此考察。
當地風情
考古工作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在三江平原發現600餘處古代遺址。這些新鮮出土的形態各異的古代遺址,主要集中在完達山北麓和河谷流域。它們有的占地100多萬平方米,有房址數百座,修築設防的圍牆,牆外有數米深的壕溝;有的房舍簡陋,圍牆高僅一米,沒有任何附加設施。其中,僅位於三江平原腹地的七星河流域就有340餘處,遺址分布在密集程度甚至更甚於今天的小城鎮。考古發現,三江平原的古代遺址群出現於距今約2200年的漢代,消失於1700年前的三國時期。這就意味著三江平原自漢魏繁榮之後,沉寂了近1500年,一直保持著原生態狀態,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拓荒浪潮掀起後,才又有了人為活動。也正因為這一點,古蹟才能夠得以完好保存,基本上是當時有多少建築,今天就有多少遺址,其保存的完好程度是世所罕見。
位置境域
![三江平原濕地](/img/3/149/nBnauM3X0MzNykTN3gjMxEzMxITMxUTM0YTMwADMwAzMxAzL4I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南北部分
完達山脈將三江平原分為南北兩部分:山北是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流沖積而成的沼澤化低平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亦即狹義的三江平原;山南是烏蘇里江及其支流與興凱湖共同形成的沖積-湖積沼澤化低平原,面積8800平方公里,亦稱穆稜-興凱平原。
狹義的三江平原是黑龍江中游山間盆地的一部分,三面環山,西為小興安嶺支脈青黑山,南為完達山支脈分水崗,東為完達山主脈那丹哈達嶺,屬中新生代內陸斷陷。在複合的褶皺基底上堆積有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沉積蓋層,第四系的厚度一般為120~200米,最厚可達280米。除東部地表有3~17米厚的粘性土層外,主要為沖積砂和砂礫石,成為富含地下水的孔隙含水層。海拔45~60米,撫遠三角洲最低僅34米,自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總坡降0.10‰左右,河流蜿蜒於寬廣的河漫灘上。主要地貌類型為階地和河漫灘,沿西部和南部邊緣為裙狀沖、洪積傾斜平原,不同類型間多緩慢過渡,同一類型地面起伏一般僅0.5~2米,平原上僅見少數孤山殘丘,廣布碟型和線型淺窪地,切割微弱,除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外,中小河流皆為平原沼澤性河流,且多為沼澤植被所覆蓋。
穆稜-興凱平原北與完達山南麓接壤,西為肯特阿嶺。區內第四紀沉積物以沖積、湖積砂和砂礫石為主,厚10~150米,地表有1~4米厚的粘性土蓋層。海拔55~95米,北和西部有10~20米高差的波狀起伏,總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坡降0.6~0.1‰,穆稜河灘地和湖濱灘地寬廣,地面普遍沼澤化。
生態
氣候
![三江平原濕地](/img/3/0d8/nBnauM3XwQzN1gDOwQTO2UDNyUTM4kDM0IDMxADMwAzMxAzL0k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地貌
三江平原廣闊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濕氣侯,徑流緩慢,洪峰突發的河流,以及季節性凍融的粘重土質,促使地表長期過濕,積水過多,形成大面積沼澤水體和沼澤化植被、土壤,構成了獨特的沼澤景觀。沼澤與沼澤化土地面積約240萬公頃,是中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濕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葉章、沼柳、苔草和蘆葦等。其中以苔草沼澤分布最廣,占沼澤總面積的85%左右,其次是蘆葦沼澤。土壤類型主要有黑土、白漿土、草甸土、沼澤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澤土分布最廣。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稱,在50年代大規模開墾前,草甸、沼澤茫茫無際,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動物繁多。開墾後建有許多大型國營農場,“北大荒”已變成了“北大倉”,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環境狀況
現在,三江平原環境狀況保持良好,廣大林區、農村和大部分農場的大氣質量均屬清潔級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質良好。天然沼澤濕地面積尚有134.7萬公頃,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其中3個被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保護的瀕危水禽是丹頂鶴與天鵝。
收穫
三江平原的收穫季節最讓人嚮往,在廣袤的田野上,渠道縱橫、農機轟鳴、稻花飄香、麥浪滾滾,一個個領先全國機械化水平的現代化農場,生機勃勃,忙碌而殷實。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靜、閒適的,冬季有多么漫長,農閒就有多么漫長。在這片無數知青奉獻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個沿江縣市作為一級口岸面向東北亞開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開始夢想著更美好的未來。
新天府之一
![三江平原濕地](/img/9/41b/nBnauM3X0ATN2ADOxQTO2UDNyUTM4kDM0IDMxADMwAzMxAzL0k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成都平原、台灣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東半島、閩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呼倫貝爾、蘇北平原、寧夏平原。三江平原年產糧食1500萬噸,人均耕地面積、人均糧食產量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倍以上。這裡農業生產規模巨大,農業機械化程度全國第一。同時,區域內環境優美,污染很小,三江平原濕地面積縮小趨勢得到了明顯遏制,市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已達10處,受到了國際生態、環保組織的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