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大

黑大

黑大 - 學校名稱:黑龍江大學是一所具有優良歷史傳統的高等學府。

基本信息

學校名稱

黑龍江大學是一所具有優良歷史傳統的高等學府。

建校歷史

它的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俄文隊。幾經迭變,先後易名為中央軍委俄文學校安外國語學校。1946年,學校遷至哈爾濱,成為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附設外國語學校,後易名為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哈爾濱外國語專科學校,1956年改為由高教部直屬的哈爾濱外國語學院。1958年,在哈爾濱外國語學院基礎上,擴建、更名為黑龍江大學,由外語類單科性學校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1972年,哈爾濱外國語專科學院併入黑龍江大學。1999年,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併入黑龍江大學。200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甜菜研究所和黑龍江教育雜誌社併入黑龍江大學。2004年,黑龍江水利專科學校併入黑龍江大學。優質教育資源的併入,有力地增強了學校的學科和科研實力,拓寬了學校事業的發展空間。目前,黑龍江大學已經進入穩步發展時期,已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施齊備、辦學形式多樣、教學質量優良的開放的現代化綜合性大學。

學校規模

經過65年的建設與發展,黑龍江大學已成為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施齊備、辦學形式多樣、教學質量優良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學校由校本部、學府南校區呼蘭校區和北戴河校區四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19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近100萬平方米。學校現有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 616名,全日制本專科在校學生28 000餘名。學校設有文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歷史文化旅遊學院、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法學院、俄語學院、西語學院、東語學院、藝術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電子工程學院、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軟體學院、信息管理學院、教育學院、農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水利電力學院、建築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國防教育學院、國際文化教育學院、競博國際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套用技術學院、專科部、北戴河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30餘個辦學實體和外語教研部、馬列教研部、體育教研部等教學單位以及同慶學院和劍橋學院兩個本科層次的獨立二級學院。開設了涵蓋哲、經、法、教、文、史、理、工、農、管10個學科門類的共73個本科專業和法學、軟體工程2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
學校目前設有全國俄語中心1個,這是俄羅斯聯邦政府在中國所設3個俄語中心之一;俄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俄語語言文學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學校另有省級重點學科17個;設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5個二級學科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111個二級學科擁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另有法律碩士和工程碩士2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學校設有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農作物改良中心之一的國家糖料改良中心、我國唯一部級以上甜菜質檢機構——農業部甜菜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中國農科院黑龍江科技示範基地;學校還設有省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省“兩課”教師培養基地,水利部東北水利幹部教育中心。

學校設施

近年來,黑龍江大學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加強教學和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教學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學校擁有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等教學基礎設施;擁有現代化的食堂、學生公寓、體育館、游泳館、休閒運動廣場等生活基礎設施;學校近年加大了教學設備、實驗設備的投入力度,教學基本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優良的條件。學校建有信息與計算中心和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有較強的CAI課件設計開發能力和遠程教學能力;學校與聯通公司共建了寬頻數位化校園網路,學校的校園網路辦公自動化信息系統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學校圖書館的藏書量居於黑龍江省前列,藏有中外文文獻及電子文獻200餘萬冊,設有現代化的電子閱覽室,是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一級檢索站。黑龍江大學體育館是功能齊全、可以承接國際水平賽事的現代化的體育館,於2002年承辦了國際女子排球賽,於2003年承辦了亞洲男籃錦標賽等。

師資力量

黑龍江大學俊彥雲集,師資力量雄厚。學校現有教職員工3 175名,其中專任教師1 884名。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807名,博士生導師42名,碩士生導師249名。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209名,在讀博士248名。近兩年,學校通過博士工程、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工程、傑出青年基金、特聘崗位津貼制度、青年教師培養與管理工程等措施,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質、高水平、高學歷、結構日趨合理的教師隊伍。

學校管理

黑龍江大學在素質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努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實行學院制、學分制的教育管理模式,從而為教學資源的最佳化組合和素質教育的實施奠定了基礎。在學分制的彈性學制、主輔修制、掛牌選課制、題型制等機制的框架內,輔之以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大力推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方式的改變,貫徹文理滲透、理工結合的複合性原則,貫徹以自主的讀書能力、動手能力、技術設計能力、創業能力為主要內涵的創新性原則,貫徹知識結構和培養規格的個性化原則等,由此,學校建立了以專業知識、外語能力和計算機水平為內涵的“一體兩翼”的課程體系,實施了讀書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外語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工程、“兩課”教學的理論聯繫實踐模式、公共外語教學的分流教學模式等等,使每一個同學都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個性,發掘自己的潛能,在大學學習生活中實現自身的現代化,成為時代所要求的複合型、創新型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學校還以教學評估和質量監控為保證,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評教、評學、評管”三位一體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確保了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學校現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5個。“九五”以來,學校共取得各類科研成果11000餘項,湧現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國內領先水平的優秀成果,其中有1000餘項成果獲國家、部委、省級的獎勵。學校以服務社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導向,興辦多家科技產業、商服企業。
學校承辦國家和黑龍江省計算機等級考試,國家英語、俄語、日語等級考試,黑龍江省成人學位外語考試,對外漢語等級(HSK)考試等;國外考試中心承辦TOEFL、GRE、WSK、BFT、日本語(國際等級)等多種考試業務。
學校編輯出版的《求是學刊》《外語學刊》《自然科學學報》《中國糖料《滿語研究》《遠東經貿導報》《黑龍江教育》《國中生學習》《黑龍江水專學報》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黑龍江大學是一所開放型大學。學校積極開展全方位的合作辦學,在校校聯合、校市聯合、校企聯合、軍地聯合等方面取得很大成績。學校以外語學科和漢學學科的優勢為依託,大力發展國際化開放式辦學。目前,學校已與俄羅斯、日本、韓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國家的120餘所大學及科研機構等簽署了交流協定,廣泛開展交流與合作,同國外80所大學建立了校際友好關係。現有在校長期留學生600餘人,在東北地區居於前列。近年來,學校國際交流合作邁上了新台階,在國內處於前列,已與英國利茲大學、布拉德福德大學,俄羅斯遠東大學,法國巴黎第十大學,日本新潟大學、韓國牧園大學等簽署了聯合培養學生協定,並先後派出聯合培養留學生1 000餘名。積極開展中外聯合辦學,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經教育部立項批准,與俄羅斯遠東大學聯合成立了研究生院;與英國利茲大學簽訂協定共建色彩化學系。
黑龍江大學具有優良的校風、學風和教風,並確立了先進的教育理念。經過60餘年的積澱,黑龍江大學熔鑄和成就了“博學慎思、參天盡物”的校訓,這表明學校以促進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為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發揮教育的啟蒙教化功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勇於創新的精神和個性特徵,實現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與和諧發展。近年來,黑龍江大學的領導班子和全校師生員工注重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全面確立了素質教育觀、社會軸心觀、多元質量觀等大眾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為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黑龍江大學認真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十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學校不斷加強校園環境整治工作,加快校園綠化、淨化工作,加強校園文化景點建設和校園形象設計,確定了校訓、校旗、校歌、校徽、碑銘,設有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全方位打造蘊涵深厚人文精神的文化校園。學校採取有效措施,鼓勵校內外專家、教授開設講座,聘請吳文俊、李學勤、文懷沙、厲以寧、梁曉聲、崔永元、敬一丹、白岩松等著名人士和專家學者擔任我校兼職教授,開設講座,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學校積極推進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在幹部人事制度上,實行了“民主推舉、公開選拔、競聘上崗”的制度;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了特聘崗位制度,初步確立了按貢獻和政績進行分配的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後勤社會化改革,配合黑龍江省大學生公寓小區建設,成立了黑龍江省大學城後勤服務集團;推進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學術治校,實行校務公開、院(系、部)務公開,建立了法律顧問制度、重大決策專家論證制度、幹部輪崗、競爭上崗、任免公示制度、二級教代會制度等等。

學校榮譽

近年來黑龍江大學的跨越式發展得到了社會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普遍認可。2001年底,教育部對包括黑龍江大學在內的35所高等學校開展了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我校同河北大學等8所院校獲得了優秀的結論,這是黑龍江省第一所獲得優秀的高校。2002年7月,教育部周濟部長在視察黑龍江大學時,對於黑龍江大學近年的跨越式發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明確指出,“黑龍江大學抓住了機遇,保持了快速、跨越式發展,學校的面貌煥然一新,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2002年4月,學校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9所高校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首批創業教育試點院校;2002年5月,學校又作為黑龍江省內唯一一所高校被黑龍江省政府授予模範單位的光榮稱號;2003年9月,衣俊卿校長獲“歸國人員成就獎”,鄧軍、劉敬圻教授獲“國家教學名師”稱號;2004年,付宏剛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衣俊卿教授、付宏剛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李建中教授、李金寶教授等人主持的《計算機機群並行資料庫系統》獲得200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學校目標

在新世紀裡,黑龍江大學將以積極進取和深化改革的姿態,積極應對入世後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搶抓入世後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機遇,進一步發揮“以俄語優勢學科為龍頭,建立開放互動的多層次辦學模式”及“建立‘教、管、學’三位一體的教學質量監控保障機制”的辦學特色,以優良的教學資源、先進的教學內容、科學的教學管理、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把黑龍江大學辦成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高新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新文化精神的培育基地,使學校真正成為開放的現代綜合性大學,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