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圍於清代乾隆年間晚期,由始祖廖運憲建造,建造大順廳廈,建造黌門圍及規模宏大的黌門樓書院,至今歷經從廖氏12世至23世,已有230餘年的建造圍屋史。廳、房、院落均用青磚、桐油石灰砌成,至今堅固光亮美觀。這座古建築牆厚高聳,壁堅美觀,圍牆布滿槍眼炮窗,十分森嚴。黌門圍所有的大門側門均為石框門,走馬樓、欄桿、門窗,做工精細,美觀。
黌門圍建有“一門三進”廳廈,圍內設有一門三進的書院一幢。
書院內課堂,戲台柱石,住房、教室依存,高牆假山依存。堅固的高牆上有形態各異、大小不同密集的槍口、炮眼。
黌門樓,是大順境內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黌門樓即書院、學堂,其建築規模很大。據介紹龍南、全南、定南的棉花均由廖運憲(號式芳)供貨批發,他由於做棉花生意發了大財。在此建圍屋,內有黌門書院、武功練池、廳廈、戲台、教室、宿舍、池塘、花園等,配套設施樣樣齊全。
黌門書院是清代教育家黃英鎮的故鄉。
傳說,清代教育家黃英鎮(正五品,解元),他的兒子黃少海(舉人),他們父子兩人終於從事教育,都曾在黌門圍里的黌門書院任教。
黌門,稱黌門樓,又稱黌門書院,設在黌門圍內。黌門書院與福星圍相距百米。
書院位於龍楊公路的東面,距縣城300多米。圍屋及書院建築面積大,有36道石框門。書院的雕刻工藝十分精細,花格窗、天花板、油彩畫,至今完好。歷經數百年的假山、花壇也仍然完好。書院裡,有戲台、大廳、教室。有師生住宅區、有寬闊的花木園,還有武功練池等配套設施。整座書院保存完好。
書院內的古槐、古柏依然枝葉繁茂,勃勃生機。黌門圍光石門框就有36道。可以看出當年建築的宏偉與輝煌。
這座圍里有廳廈二幢,住房300餘間。以前,屬二個村民十組,其中廖運憲名下,僅居黌門圍的就有60餘戶,300多人。
黌門圍里的婦女都精通編織“花紋帶子”。她們不在乎掙錢,以坐在一起,邊聊天邊編織為樂趣。至今,婦女編織“花紋帶子”工藝在全縣享有名氣,經久不衰,並在編織花紋上有了發展和創新。
相關詞條
-
福星圍
福星圍莘莘學子北面臨濂江河,西北面臨渥江河,正處兩江河交匯的三角洲。濂江、渥江、渥江兩岸,碧水藍天,兩岸樹木蔥蘢。圍屋旁,還保存著一片百年以上的樟樹林,...
-
張氏百忍堂
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並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敕修百忍義門。張公藝去世後,後人為紀念這位"忍、孝"治家的賢人,為他修建了...宅慰撫旌表焉。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梁子恭亦親慰撫,重表其門。貞觀中,特...
百忍堂 來歷 家譜 -
潮汕民居[潮汕地區傳統民居建築]
十分簡陋,有茅草蓋的,有樹葉圍的,有田塗角壘的。如果遇著刮颱風,下暴雨...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既有開正門而不開邊門的。“下山虎...的大廳還設定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
背景簡介 建築由來 主要樣式 建築風格 影響因素 -
潮州民居
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清府縣誌載...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既有開正門...的大廳還設定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
為何叫潮州民居 潮州民居有何樣式 《易經》風水與家居住宅環境 潮州民居的格局特點 -
詩詞律韻探微
詩詞律韻探微詩詞律韻探微 詩詞律韻探微 孫德振 編著 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 二零一零年六月 孫德振藝術簡介 孫德振,男,漢族,河南...
-
潮汕民
,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清府縣誌載:“望族建設屋廬...門路不同,因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
潮汕民居的主要樣式 潮汕民居的建築風格 潮汕民居的傳承變異 潮汕民居的實例舉證 -
九仙山[山東曲阜市九仙山]
建造的王母行宮、碧霞祠、九女堂、靈官殿、三清殿、三朝閣、黌門宮、三仙橋、通...山路,復原重建了中天門、南天門、碧霞祠、王母行宮、三清殿、黌門宮、撥雲觀...西的趙家山前,有“何家樓”、“華佗殿”、“三仙橋”、“黌門宮”等名勝。黌...
簡介 神話傳說 人文歷史 文物古蹟 遊覽線路 -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大萊蕪炮台(3-57)龜山建築遺址(3-80)陳慈黌故居(4-83...(4-20)南雄府城正南門(4-18)里東戲台(5-19)始興縣羅圍城堡...寶塔(1-21)新會學宮(3-32)崖門炮台(3-55)周源李公祠(4...
索引 批次 單位名單 -
衢州城牆
方位定名。府縣皆有治學,縣學在縣學街黌序巷,古有鹿鳴書院;府學在府山西麓...重修。原有六門:東稱“迎和門”(今稱東門);南稱“禮賢門”(今稱大南門,俗稱通遠門,又稱光遠門);西稱“航遠門”(今稱大西門,俗稱水亭門,又稱朝...
城池概況 府城歷史 城池結構 府城現狀 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