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城牆

衢州城牆

衢州城牆始建於東漢初平三年(192年),原為土牆,大約在唐以後才開始以磚石築牆。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郡守高至臨重修舊城,奠定了後世的規模,當時的城牆“周回四千五十步”,建有六門:東曰迎和、南曰禮賢、西曰航遠、北曰永清、小南曰清將、小西曰和豐,城外建有濠溝。此後於南宋紹興、嘉定、元至正、明弘治、嘉靖、萬曆、天啟、崇禎年間多次重修。清順治至民國五年也曾維修20餘次。

基本信息

城池概況

衢州城牆 衢州城牆
衢州城牆 衢州城牆

府治在今府山之上,縣治在今十字街頭之右,故城中有縣西街,南街(原名縣南街或南市大街),縣后街等地名,都是以縣治方位定名。府縣皆有治學,縣學在縣學街黌序巷,古有鹿鳴書院;府學在府山西麓,故地叫府學裡,建有清蓮書院(又名正誼書院)。城池始建於漢代(東漢土牆為屯兵之用,由當時駐軍鄭平等人首建,而非府城),現存的府城以唐代為基礎,明代重修。原有六門:東稱“迎和門”(今稱東門);南稱“禮賢門”(今稱大南門,俗稱通遠門,又稱光遠門);西稱“航遠門”(今稱大西門,俗稱水亭門,又稱朝京門);北稱“永清門”(今稱北門,俗稱浮石門,又稱拱宸門);東南稱“清輝門”(今稱小南門,俗稱前湖門,又稱魁星門);西南稱“和平門”(今稱小西門,俗稱埭堰門,又稱通廣門)。六門之上均建樓,各為兩層歇山,各門形制以水亭為例:城門牆高7.3米,厚12.37米,兩側城牆殘長各為30米、20米;拱券高5.55米,寬4.88米,牆基用8層條石錯縫平砌,高1.5米,上用磚平砌1.4米處起券,券頂橫砌。在迎和、清輝、禮賢、永清四門外包築月城。明代又在西北角開“西安門”。府城現存西安門、大西門、大南門、小南門、東門及小西門之半,除大西門於上世紀末重新修繕外,各門城樓已圮。城牆殘存的約有2000米,殘高3—5米,城外護城河基本保存,南湖、斗潭保存較好,東側城河則有待於疏浚。1989年12月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6月,衢州府城正式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衢州府城是我國東南重鎮的實物依據,是研究府城一級城池格局、規模等方面的實物標本。此外,衢州府城在選址和城台形制等方面皆有獨到之處,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府城歷史

衢州城牆 衢州城牆

城池是中國特有的人文景觀,是城市的縮影。衢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這座城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城牆和城河就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背景。

衢州城牆 衢州城牆

衢州府城歷史悠久,明弘治《衢州府志》云:“今龜峰之城亦不知其初建。州人相傳,先址土牆而已。”衢州之城建於何時,史志均無明確的記載,尚難以確定,但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唐以後衢州才正式建築了磚石城牆。明嘉靖《衢州府志》云:“唐武德四年(621)置衢州建郡治”。有郭必有城,因為自古以來城郭是相依的。唐崔耿《女樓記》云:“衢之城成於龜峰崢嶸嶺上”,說得亦十分肯定。所以可以斷定,衢州城牆的初建,其時當在唐武德四年建郡治之後;其址當以龜峰、崢嶸嶺為中心。自此以後,城牆歷經修築、擴展,形成保留至今的古城牆。衢州地處浙西,交通便利,自古有四省通衢之美名,此地能控鄱陽之肘腋,扼甌閩之咽喉,連宣徽之聲勢,集百越之精華。這裡是南孔聖地、圍棋仙境、軍事要塞、文化之邦,是錢塘江上游的璀璨明珠。夏商為“揚州之域”,春秋歸越,戰國歸楚,秦屬會稽,漢屬東陽,三國從吳,建制於唐,興於宋,昌於明,盛於清。前後近兩千年的發展史。

唐武德四年(621)尉(yu)遲敬德奉高宗之命分婺州(今金華)置衢州,在衢江畔建設城池,初時城中有起伏小丘數座,居高臨下,適於防守,城外還有大片土地,宜作良田,供城糧草。可見此處是建城最佳之處。始建城時,周邊居民皆遷入城圈,並協作建城。當時軍民合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竭力造城。

宋宣和三年(1121)郡守高至臨,始在六門之上建設城樓,挖城內河,並開鑿城壕,引烏溪江之水環之,自此衢州便有了護城河,水環北、東、南三面皆通衢江,因而船隻可入航城池,進水門洞,到達城中各處,這些使衢州城防進一步完善。據清康熙《西安縣誌》載:“城高一丈六尺五寸,廣一丈一尺,周回四千五十步。”

元至正十五年監郡伯顏忽都,沿城舊址,修復年久殘敗的城牆,共修五百餘步,並在北門、東門、大南門和小南門外包以月城。以六門之上再建城樓,使六門煥然一新。這次建設使府城有了完備的城和池。

明天順年間(1457-1464),曾短時間內封過朝京門(水亭門),並在城西北角文昌閣開挖西安門,自此衢州六門就有了第七個門,此後明清時期又修葺城垣百餘次,由此奠定了衢州的基礎。

衢州府城一直是保護完好的城防,民國五年(1916)以前還曾對城牆進行修葺,而第一次的破壞就是在解放前的民國時代,當時的縣長叫王超凡首次拓寬上下街,新城門就是在他手上打開的。

衢州府城從那以後就進入了20世紀的時代變遷,之後由於五六十年代大搞農業,大興土木就大規模的遭到了破壞。

城池結構

衢州城牆 衢州城牆

城池核心是城隍和城郭,一個完整的城池必然少不了由城牆、城壕、月城、城門、城樓等部分。

城隍,道教中負責城池的地方神,也指乾涸的城壕。

城郭,城指內城牆,外城牆為郭。

城牆,也叫城垣(yuan),是城防的主體。

女牆(指城牆上凹凸的短牆)、城堞(包圍月城的城牆,也叫城垛)組成。

城壕,也叫護城河,環繞城外的水體。

月城,也叫瓮城,城門外用以禁止城門的小城,月城的門稱城堙。

城門,出入城的唯一通道。

城樓,建於城門或城牆之上的樓。

城闕,城門兩邊的望樓。

城廂,指城內和城門外附近。

城根,靠近城牆的地方。

城關,城門外靠近城門的一帶地區。

吊橋,架在城壕上方便行路的木製斜拉橋。

府城現狀

現衢州府城還保留了部分城牆和除北門之外的其他城門,以及周邊的護城河。東門,又名迎和門、紫金門,門外有著名的青龍碼頭,新任官員都從此入城,門外為七里街,大概因門外有一送別亭名七里亭之故。為市區和機場的分界線。

小南門,俗稱通仙門,又名清輝門、前湖門,據傳住在仙霞嶺、爛柯山的神仙在此出入頻繁。而且在小南門附近有位惡婦壞事乾盡,神仙怕她,所以三天兩頭來治她。原門上有魁星閣為衢州八閣之一,傳說天氣晴朗的時候在城樓上能看見爛柯山,門外有魁星街。

大南門,也叫禮賢門、光遠門,此門名得禮賢,原因有二,一說衢州建城官員尉遲敬德,曾在此門外迎接恩師,意為禮賢下士;又一說江山縣曾經稱作禮賢縣,門通禮賢故得名。城門附近有空曠土地俗稱花街頭,是因十五鬧元宵的隊伍都集中於此,並由此地進城。門外有街名曰禮賢街。

衢州城牆 衢州城牆

小西門,又叫通廣門,古時城門外埠頭眾多,船家雲集,走水路可達蘇杭,經大運河更是可通全國。由於保護不善,解放後,門拱坍塌,現有城牆尚保存。門外南側有著名的衢州三塔之一的銅塔,為鑄兵器,毀於太平天國時期。大西門,又稱水亭門、朝京門,水亭為門內街名,興許是城門外的卷雪亭,常被水漫,故作水亭。在這一區域是城中水患的又一重地,古有“水亭街,街停水,水亭街上漲大水”的句子。城門上有樓名曰碧春樓,又名西勝樓,是衢州九樓之一。門內天皇巷有著名的衢州三塔之一的天皇塔,由於年久失修,已於五十年代中期拆除。

西安門,為明朝中後期才開的新門,位於城區西北角,門面較小,門內有文昌閣為衢州八閣之一,門外是烈婦祠,為表貞潔烈女而建。附近還有著名的衢州三塔之一的鐵塔。

北門,又名拱辰門、浮石門,門外有拱辰橋(北門橋),古時外面為浮石街,此門已於五十年代時拆除。

其下方的小河為斗潭的東出水口。城牆內原為衢州名勝菱湖所在地,湖域面積逾千畝,攬得一方盛景。湖南岸就是孔廟,附近有止馬灣,為水體的一部分。清軍政大臣左宗棠任浙江巡撫期間,平復太平天國後便在城中大興農業,將菱湖開渠出水,填湖為田。

新城門,是民國初期為了方便交通,把上街頭上的城牆扒去,並拆除了附近攔路的土地祠,那打通的城牆部分就叫做新城門。從此上下街被打通,成了衢州主幹道,解放後還是320國道的一部分。

鐵衢門,早些年在環城東路拐角的地方還能看到,那是90年代建的景觀門,舊城改造,府山擴建後就拆除了。

南湖,這是衢州人最熟悉的一條護城河了,河上原有大南門、小南門兩座吊橋,現已經都改成鋼精水泥橋了。最窄8米。

斗潭,是北面的護城河,保存較好,所謂斗潭就是說潭大如斗,是指斗潭小的原因,其實斗潭不小,全長750米,平均寬度也在25米以上。

西溪衢江,是衢州西面天然的屏障,故名西溪、濲水、信安江等。也衢州水運的主要商業航道。寬可大二三百米。

東濠,濠為護城河,衢城東面的護城河尚未有名,原先的水運河流青龍碼頭已經不在了,剩下的是被分割成的一塊塊魚塘,還有待疏浚。

歷史典故

衢州府城歷史悠久,有很多舊事典故,前面在講城門名字由來時也略有所提,城中還有古蹟多處也有故事可尋,這裡就略數一二比較重要的。

在攻打衢州的戰役中最為著名的是元朝末年的朱元璋攻打衢州,當時,明太祖想以三日之限攻下素有“鐵衢州,銅金華”之稱的軍事要地衢州城。作為浙西南的重鎮,衢州向來是屯兵積糧之地,又豈是數日能攻得下的,兵臨大南門外強攻數日未能破城。真可謂是衢州城防,固若金湯,連攻數日未能得取。於是朱元璋決定兵封各門,以為封城便能斷其糧草,不料,數月之後不見有招降之意。反而在城東有鮮草拋出,這時明太租才知道衢州原來是個封不死的城市,城中有大片糧草之地,方才撤離衢州。元至正十九年(1359)七月,朱元璋攻取金華後,派遣大將軍常遇春進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殺將而來,首先攻取了龍游城。他在戎馬倥傯間,還吟賦《龍游道中》一詩以紀行:“策蹇龍游道,西風妒旅袍。紅添秋樹血,綠長旱池毛。比屋豪華歇,平原殺氣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鬢須搔。”字裡行間,流露出英雄豪氣。 當常遇春率領馬、步、水三軍到達衢州城下時,但見城垣壁壘森嚴,固若金湯。守城的元將伯顏不花的斤,是維吾爾族人,荊南王朵爾的斤之子。1356年授衢州路達魯花赤,因功升浙東都元帥,擢江東道廉防副使,分守衢州。伯顏還擅長詩歌,通曉音律,工於書畫,他的《古壑雲松圖》至今仍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城中當時還有位漢名馬浩的高官,即衢州路總管薛超吾兒,出身貴族,也是維吾爾族人,曾兩度治衢,政績顯著。他與薩都刺、鮮于樞等交誼甚篤,也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常遇春率部在城下樹柵欄,建奉天旗,從陸上、水上將衢州六座城門團團圍住。常遇春又造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攻城軍械,“擁至城下,高與雲齊,欲階以登城”,他又在大西門城下“穴地道攻之”。伯顏不花的斤面對常遇春部的猛烈進攻,憑藉堅固的城垣,“以束葦灌油燒呂公車,駕千斤秤鉤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築夾城防穴道”,雙方交戰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後來,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挖穴道進入南門瓮城,毀其所架之炮,攻圍甚急。元軍支持不住,又遣使策動元將張斌密約投降,內外夾擊,衢州路院判張斌夜出小西門,迎常遇春大軍入城。這樣,元軍甲士萬人,才迅速崩潰。常遇春攻取衢州城後,立“金斗翼元帥府”,設元帥和樞密分院判官,元朝在衢統治勢力遂蕩然無存。

相傳國師劉伯溫(劉基)是在衢州的仙霞嶺山里一個叫草鞋嶺的地方找到了能破衢城之人常遇春。

主要戰事

東南鐵城——全國66軍鎮之一

衢州府城,始建於東漢初平三年(192),初為土牆。現有城池始建於唐武德四年(621),

衢州城牆 衢州城牆

宋代改為磚牆,元明清續修。府城牆周長6500米,設六門,西臨衢江天塹,東南北三面皆設護城河。至今仍較好地保存有六個城門及城牆遺址千餘米,是衢州軍事重鎮的集中體現。“守兩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與敵也;爭兩浙而不爭衢州,是以命與敵也。”衢州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衢州軍事重鎮的地位。自春秋戰國以來的二千四百多年間,這裡曾發生過數以百計的戰爭。“東南有事,此其必爭之地。”

平定閩藩,清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亂”起。次年,閩藩耿精忠兵分兩路進攻衢州。以浙江總督李之芳為首的清軍在衢州城下擋住了叛軍的攻勢,雙方混戰三年,大小數十戰,衢州始終未被攻克。衢州百姓的犧牲,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完整。

各 時 代 戰 事 備 注

1 魯哀公十三年(前482)姑篾與吳國之戰 《左傳·哀公十三年》

2 兩漢間 柴宏屯兵平亂 《民國衢縣誌》

3 東漢末年 賀齊平亂 《三國志 吳賀齊傳》

4三國吳嘉禾五年(236) 鄭平戍崢嶸嶺 《康熙西安縣誌》

5 西晉 陳弘戍崢嶸嶺 《民國衢縣誌》

6 南朝陳 留異割據 《陳書·留異傳》

7 唐初 平定李子通 《新唐書·地理志》

8 唐寶應元年(762) 台州袁晁之亂 《唐書·李光弼傳》

9 唐鹹通元年(860) 裘甫之亂 《通鑑紀事本末》

10 唐乾符五年(878)廣明元年(880) 黃巢轉戰衢州 《讀史方輿紀要》

11 唐光啟三年(887) 饒州刺史陳儒叛亂 《唐書·僖宗紀》

12 吳越天佑二年(905) 陳間叛亂 《吳越備史》

13 北宋宣和二年(1120) 方臘克衢 《通鑑》

14 南宋建炎三年(1129) 苗劉叛亂 《宋史·胡唐老傳》

15 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 芝溪余寇 《嘉靖衢州府志》

16 南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 汪徐來之亂 《清一統志》

17 南宋理宗中葉(1234~1252) 范士袁平亂 《蘭溪縣誌》

18 南宋理宗末年(1253~1264) 詹寇之亂《癸辛雜識》

19 元至元十三年(1276) 元兵侵境 《唐熙西安縣誌》

20 元至正十二年(1352) 紅巾軍亂衢 《嘉靖衢州府志》

21 元至正十七年(1357) 休寧兵入境 《嘉靖衢州府志》

22 元至正十九年(1359) 汪同來寇衢 《嘉靖衢州府志》

23 元至正十九年(1359) 常遇春克衢 《明史·常遇春傳》

24 元末明初 劉伯溫駐衢平亂 《兩浙名賢錄·劉基傳》

25 明洪武年間(1368~1398) 平定靈山嘯聚 《天啟衢州府志》

26 明正德二年、四年、八年(1513) 饒寇侵擾衢州 《嘉靖衢州府志》

27 明嘉靖三十九年、四十五年(1566) 礦寇之亂 《嘉靖衢州府志》

28 明崇禎十五年(1642) 東陽 許都之亂 《唐熙西安縣誌》

29 明末 亂兵之難 《唐熙西安縣誌》

30 清順治二至三年(1645~1646) 清軍克衢 《東華錄》、《通鑑輯覽》

31 清順治五年(1648) 趙之超反清 《東華錄》

32 清康熙十三年至十五年(1674~1676) 耿清忠之亂衢州之戰 《清鑒易知錄》

33 清雍正十一年(1733) 甲寅之變 《府署楊景震碑記》

34 清鹹豐五年(1855) 乙卯台勇之亂 《民國西安縣誌》

35 清鹹豐八年(1858) 太平軍石達開圍衢九十一日 《平浙紀略》

36 清鹹豐十一年(1861) 太平軍忠王李秀成圍衢 《平浙紀略》

37 清同治元年(1862) 太平軍侍王李世賢圍衢 《平浙紀略》

38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劉家福紅巾之亂 《詹熙衢州奇禍記》

39 民國年間日軍兩次入侵衢州城(分別是1942年,1944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