黌山

黌山

黌山位於淄川古城東北十里處,是一座孤山。在坦蕩如砥的茫茫平原上,一峰突起,直插雲漢,儼然擎天柱。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黌山 黌山

該山海拔高度為309.94米,山前植被覆蓋面積2500畝。山頂部中間低,四周黌山

高,猶如一聚寶盆;山南部懸崖峭壁,蔚為壯觀;山西部雨裂成溝,岩石風化,自然成景,別具一格,引人入勝。山頂西部的玉皇閣,儼然像一雄赳赳、氣昂昂的哨兵,守護著般陽大地,給人以溫馨、舒適、安全的感覺。通山小路,像一條銀色的帶子,系在膠王公路上,交通十分便捷。山上建築,仿泰山布局,有中天門、南天門、碧霞祠、玉皇閣、仙姑莊、鄭公書院等建築群,有“小泰山”之稱。登黌山之巔,放眼眺望,淄川全貌,盡收眼底。

歷史人物

黌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春秋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鬼谷子曾隱居此山,建書院,講學,授徒。其弟子孫臏、龐涓、蘇秦、張儀都不遠千里來黌山求學,名滿天下。漢儒鄭康成遊學淄川,見黌山神奇鍾秀,遂於此建書院,授生徒500人,並引來四方很多文學之士。據傳劉備15歲時,曾來黌山師事鄭康成。

鄭康成在黌山期間,一面授徒講經,一面潛心著疏,公注《周易》、《尚書》、《論語》、《孝經》等百萬餘言,還廣招齊魯之邦農村水利專業人才,講授農業知識,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後人建鄭康成廟,以作紀念。

清朝末年,淄川寨里鄒家村富戶陳士隆,為供民間子弟之無力讀書者上學,在鄭公書院的舊址上,創建義學,除建東西學舍外,還捐地二百畝,以充經費,並延聘淄川董家莊優貢生宋蘭齋先生為主講。學生成就人才很多,鄒太師振岳即其一也。山東巡撫曾贊之並賜扁額曰“好義可風”,學施何仙槎也為義學題額為“翼經書院”。

黌山又是著名的道教聖地,善男信女紛至沓來,燒香還願。每年三月十八日,九月九日兩次廟會車水馬龍,人山人海。

黌山孤峰突起,但山周圍地勢平坦,交通便捷,外部景觀連貫,遠近聞名,每年遊人達10萬人次之多。

黌山風景旅遊開發委員會正全力加快黌山風景區的建設,修復鄭公書院和康成廟,宏揚黌山文化。

相關詩詞

黌山,歷史悠久,文化璀璨,自然風景優美,鄉土風情濃厚,有詩為證。

其一:《早春桃花》

黌山 黌山

春日乘興登黌山,松林深處漸覺黌山

寒。

遙望桃花紅滿谷,疑是身在武陵源。

其二:《重陽晚霞》

重陽時節秋意濃,涼風習習翠鳥鳴。

猶恨春光無覓處,滿山朝霞勝春景。

其三:《槐香人醉》

彩蝶蜜蜂繞樹飛,槐香熏得遊人醉。

五月雪花掛滿山,黌山遍野盡朝暉。

其四:《踏雪攀山》

彤雲密布雪滿天,酒樓暖閣醉臥眠。

摯友相喚不勝寒,踏雪攀山盡開顏。

其五:《鄭公書院》

書院荒台憶鄭君,育才授業伴山林。

書帶小草依舊在,不見當年曬書人。

其六:《黌山八大景觀》

“玉皇閣”前看朝霞,

“梓 溪水”春早花。

“鄭公書院”供賢像,

“功德林”中品新茶。

“仙姑莊”上遺婦澤,

“了陣碑”旁聞廝殺。

“四月槐香”遊人醉,

“陽坡繞翠”近酒家。

黌山無限美,只等君到游。

傳說故事

黌山 黌山

淄城東北八里許,有一座山名叫黌山。相傳,這是一個金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

盆底,裡面有無數的金銀財寶, 外繞三道紫金箍,每600年開放一次。因此,在淄博一帶的民眾中有“打開黌山,山東無窮漢”的傳說。

有一年春天,偶然從遠方來了一個老頭,他對人們說: “今年黌山要開山亮寶了,誰有十個兒子,我就幫他撐開黌山取出金寶。”地主張財迷得知後,即刻把老頭請到自己家裡,擺設酒宴款待老頭,想借老頭的神術發這筆橫財。席間,他向老頭提出了自己有十個兒子,願幫助老頭開山的要求,並順便向老頭詢問開山的方法。於是,老頭便把一粒高粱種交給財迷,並囑咐“要把這棵種子種在山南坡,黑白守護,適時澆水,到第四十九天夜裡,當雞叫三遍的時候,山就張嘴,黎明時再砍下高粱,用它撐住山嘴,人們就可進山取寶了。”說罷,老頭辭別而去。

其實,張財迷只有九個兒子,第十個是個女孩,為了湊足十男便把他的女婿也算上了。他把那棵高粱種子埋到山南坡,不幾天就發出了一棵茁壯的幼苗。財迷深怕別人靠不住,便親自日夜守衛在苗旁,確也耗費了不少精力。第四十九個太陽終於落入西山,此刻,張財迷的心裡象揣著個小兔子,咚咚地跳個不停。他

一會看看已經長的一丈多高的高粱,一會兒又凝神注目黌山幻想著明天珠寶滿堂的情景,他越想越高興。突然眼前出現了一群人,把張財迷嚇了個倒栽蔥,頭上碰了個大疙瘩,差點沒滾到山溝里。

九個兒子和他女婿,來到了張財迷的跟前,他們猴坐在一起,等待著時間的到來。時屆三更,只聽“轟隆隆”一聲巨響,黌山裂開一條大縫,接著從山縫裡射出一道道耀眼的金光,張財迷一見著了急,他手提鐮刀砍倒高粱,十一個人象餓虎撲食一擁而進。

張財迷用高粱撐住山嘴後,便急步進山,面對無數財寶,他心花怒放,眼花繚亂,他首先端起一個大金盆,剛走不到兩步,只見滿地金豆,閃閃發光。他便放下金盆拾金豆,打得金盆鏗鏘發響,財迷越拾越高興,旁邊的九個兒子為爭奪金馬駒互相撕打的不可開交。不一會,只聽到撐山嘴的高梁秸吱吱作響,張財迷

更加著急了,他一面罵他兒子們不聽話,一邊加快向金盆里拾豆子。又過了一會,山縫間的響聲更大了,只見耶金馬駒一躍而起,衝出了山縫,一道金光向西北方向遁去。九個兒子落空以後,便又分別爭奪金牛和金磨子,吵吵嚷嚷,打成一團,以致使旁邊老財迷急的喉嚨都喊啞了。他深怕金銀財寶搶不淨,便放下金盆去拉架,這時,旁邊的女婿一心想背走。一個金姑娘,他用盡全力也背不動,想叫財迷來幫助,沒想到當他大喊一聲“岳父”,二字剛出口,青秫秸喀喳一聲響,斷為兩截。響聲警醒了張財迷,他說了聲不好就往外跑,但說時遲那時快,未等他跑出去,山嘴就合攏了。

金馬駒那裡去了呢?傳說它跑到了現在的金馬店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