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豁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作為一名國家通訊社――新華社的記者,黃豁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充分履行職責,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報導為重慶的經濟社會發展,為民眾的利益“鼓”與“呼”。

5年來,他的作品獲得了中國新聞獎、重慶新聞獎、宣傳重慶好新聞獎等多種獎項,一批作品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推動了實際工作,多次受到被採訪單位的好評和新華社總社的通報表揚。

主要經歷

一、作為長期從事政治報導的記者,黃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時代脈搏,創新時事政治報導,體現了一個優秀黨員的政治品格

2003年10月,在隨同溫家寶總理考察三峽庫區途中,他現場見證了溫總理為雲陽農婦熊德明追討工錢的場景,這是一起不在總理行程安排內的一件偶然事件。但他與同事敏銳地意識到,總理在考察途中為農民追工錢,事情雖小,卻折射出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親民、務實的作風,更重要的是向社會,特別給各級領導幹部樹立了“民眾利益無小事”,認真踐行“三個代表”的榜樣。作為新華社記者,他有幸見證這一新聞事件的全過程,如果不把它生動、客觀地報導出來,就是自己的失職。

當天夜裡,溫家寶一行從雲陽上船,夜航趕往奉節。由於船上房間有限,晚上11點多,他趴在甲板上,翻閱筆記,整理錄音,開始動筆寫稿,幾乎熬了一個通宵,連夜寫出通訊《總理為農民追工錢》,海內外有近300家媒體在顯著版面或重要時段轉載了這條獨家新聞,並由此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追薪風暴”,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這篇通訊獲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重慶新聞獎特等獎、中國新聞周刊“三農報導獎”,並被一些大學的新聞系選為範文。

作為新華社駐渝的記者,黃豁始終關注重慶發展與進步,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2002年重慶直轄5周年之際,他參與采寫的長篇通訊《五年聚一氣》在《半月談》雜誌刊出後,引起了重慶各界的廣泛關注,《重慶日報》在頭版全文轉載。文章大氣磅礴,高度概括總結了直轄5年的成就,讀了振奮人心,得到了重慶市委領導的讚揚。

在2005年先進性教育期間,作為專職記者,他出色地完成了重慶市先教辦的每一次重大宣傳任務。2005年4月,中宣部、中央先教辦要求對重慶城鄉統籌的經驗進行重點報導,在時間緊迫,任務繁重的情況下,他遠赴貧困的武陵山區採訪,兩天之內,采寫出通訊《在破解二元經濟結構中創造和諧--重慶大城市帶大農村戰略紀實》,對於重慶探索西部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發展經驗,進行了生動、深刻的解讀,得到了中央先教辦和重慶市的肯定,並獲得了重慶好新聞獎。

二、在重大新聞事件中,黃豁勇挑重擔,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作為新聞採訪部負責人,在三峽工程蓄水通航、開縣井噴事故庭審、直轄5周年、亞太市長峰會、開縣井漏事故、三峽大壩建成等重大新聞事件報導中,他不僅帶頭承擔重點題目,還積極參與組織策劃,圓滿地完成各項報導任務。

在2003年的三峽工程蓄水通航戰役性報導中,圍繞海內外關注的環境保護、地質災害、考古和文物保護等熱點問題,黃豁采寫了《喜看三峽起平湖》、《三峽工程九問》、《三峽庫區:長江經濟帶窪地的新突破》等一批重頭稿件,有5篇稿件獲得了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頒發的“三峽工程建設十周年好新聞獎”;同時,圍繞中央關注的庫區問題,黃豁與同事合作了14篇調研稿件,中央領導同志每篇都作了批示,使庫區的地質災害治理、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了進度,為基層黨委政府解決了實際困難。

在2004年7月的開縣井噴事故責任人法庭審判報導中,他作為前方報導組負責人,帶領5名文字、攝影和音像記者在萬州堅守3天3夜。面對法庭內外數十家媒體的激烈競爭,克服了重重障礙,實現了庭審文字、圖片和音頻滾動現場直播。

2006年3月25日,中石油在開縣再次發生井漏事故,這是繼2003年的 “12·23”井噴事故後,中石油在開縣發生的又一次事故,1萬名民眾被緊急疏散。在迅速趕到事發現場後,他不畏艱險,及時報導事件的最新進展,探求事故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履行新華社記者的職責。以客觀的分析,理性的報導,為中央領導了解情況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

三、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為中央和重慶提供大量有價值的決策參考信息,推動了實際工作

黃豁注重學習,關注全國和重慶經濟社會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基層,調查研究。5年來,他多次參加新華社組織的跨區域調研,4次獲得通報表揚,平均每年都有10多篇調研稿件被中央領導批示。在新華社評選的2003年“調研報導先進個人”中,他以突出的業績排名全國分社第一。

2004年10月,重慶萬州、四川漢源、河南中牟、陝西鹹陽等地相繼發生大規模群體事件,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總社抽調

黃豁參加“重大群體事件分析與思考”調研組,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他采寫了一批有思想、有深度、有創新的稿件,對當前社會矛盾和社會管理作出獨到分析,引起中央領導高度重視,中宣部部長劉雲山還肯定了這種調研方式的創新,提出“新華社要發揮優勢,多組織這樣的調研”。

2005年春節前後,黃豁參加“構建和諧社會”調研組,在半個月的時間內夜以繼日的採訪寫作,趕在中央組織的“省部級領導幹部構建和諧社會研討班”開班之前完成調研任務。他和同事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支付‘和諧成本’”的觀點引起了理論界的重視,人民日報《思想理論動態參閱》全文轉載;有關四川漢源官商勾結,權力資本化的調查分析,中紀委領導作出重要批示,為四川省紀委進一步查處、深挖漢源黨政班子腐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峽移民是重慶的立市之本,確保百萬移民安穩致富也是重慶的重要任務。在2006年下半年三峽工程156米蓄水之前,黃豁參加了為期兩個多月的“三峽庫區調研”。恰逢重慶百年不遇的大旱,他與同事冒著酷暑高溫,走訪10餘個區縣,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社會,從分管移民工作的黨政幹部到最基層的社區主任,從後靠移民、占地移民到城鎮移民、破產企業職工,從掌握一定社會財富的老闆階層到以低保度日的城市貧民,用社會調查、暗訪調查、座談採訪等多種形式調查研究。

他從三峽庫區社會形態、社會風險、社會心理、社會矛盾等多個角度,從社會學的角度對三峽庫區進行調研分析,稿件真實客觀地反映了庫區存在的顯示困難和矛盾,先後有4名政治局常委作出批示,促成了一些困擾庫區基層黨委政府的現實難題的解決。

四、恪守職業道德,嚴於律己

自大學畢業步入新聞行業以來,黃豁始終牢記老一輩新華社記者“勿忘人民”的教誨,無論是在邊疆雲南,還是在山城重慶,他都耐心接待反映問題、尋求幫助的老百姓,同時嚴格要求自己,恪守職業道德,嚴於律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