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河營村位於山東省龍口市黃城北12公里、省道215線黃水路(黃河營—水集)起點,黃水河入海口處。北瀕渤海,為市境陸域最北邊。村莊南北長525米,東西寬420米,面積0.22平方公里,耕地100公頃,506戶,1383人。
沿革
隋唐時代蕭、曾、王姓聚居此處。明初張、朱、范、陳、蘆諸姓先後於此落戶。明弘治二年(1489年),知縣范隆重修黃河寨城,范氏先祖范銘自長山島遷來定居。
清康熙十年(1671年),黃河營村屬黃縣平山都徐官莊社。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屬黃縣北區。1930年屬黃縣第九區。1947年建立村政權。1958~1989年,先後屬羊嵐公社、鄉、鎮。2001年1月屬諸由觀鎮。
歷史
黃水河海口。自古為天然良港。相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徐福入海求仙藥,率500童男500童女從黃水河海口揚帆啟航東渡。
三國魏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司馬懿平遼東伐公孫淵,曾在這裡建大入城,中轉軍糧。“大入”,取舉兵入遼之意。隋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伐高麗,於此屯兵設寨,稱黃河寨,督造戰船,運送水軍。因地處東萊黃水河海口,得名黃河營。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攻打高麗、百濟,命水師都督張亮為元帥,從黃河營海口發出戰艦500艘。
明初倭寇騷擾山東沿海。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魏國公徐輝祖沿海設烽火台報警。黃河營烽火台位於村西南1公里西羔耩頂。台為青石奠基、黃土夯築而成,呈長方形土台,底部東西寬26米,南北長28米,高7.5米。明弘治二年(1489年),知縣范隆重修黃河寨城,嚴防倭寇登入。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倭寇乘船騷擾龍口沿海,見戒備森嚴,遂退兵東去。崇禎十年(1637年),知縣任中麟改築石城,城門南向,門上刻“黃河鎮”3個大字。城牆寬4米,高8米,周長460米,城上陴牆設12個垛口,城外挖護城壕寬3.5米,深2米。城裡建海瀆祠,奉祀海神娘娘天后。
清康熙、雍正年間,居民漸多,散居於石城周圍,復稱黃河營。乾隆、嘉慶年間,黃河營港口已成登萊與遼東半島的貿易口岸。東連登州、煙臺,北通營口牛莊、大連。因有黃河營北通遼東的便利交通,歷代黃縣人多逐利於海北經商,膠東人也多從這裡登船過海“闖關東”。
道光、鹹豐年間,黃河營港為膠東沿海較為繁華的港口。船舶於此靠泊補充飲食淡水、卸貨。沙岸碼頭上數家貨棧建成3排棧房、庫舍,海灘貨物堆積成嶺。同治、光緒年間,黃河營村因駐軍改稱軍營。東海關在此設黃河營分卡,管理商船,徵收關稅。中日甲午海戰期間,黃河營港是重要的海防軍備港之一。
1914年龍口闢為商埠,龍口碼頭逐步興盛起來,來往黃河營的商船開始減少。抗日戰爭後,黃河營港還常有海北大帆船來裝運海鹽、水果、冬粉,卸載圓木、煤炭、糧食、洋面、豆餅等。1945年10月,山東10萬大軍挺進東北,分別從龍口、黃河營、欒家口渡海北上。1949年8月解放長山島時,黃河營村有30多人支前,用大帆船運送作戰部隊。
1950年後黃河營港淪為漁港碼頭。1985年港欒碼頭建成後,古港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