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營村

古城營村地處古黃、漳河流域,但在明清時屬德仁鄉六里。抗日戰爭時屬廣曲縣五區。解放前後先屬邱縣四區,後屬二區。1953年建旦寨鄉。1958年8月後屬曲周縣河南疃公社。1962年3月稱邱縣旦寨公社。1984年改為旦寨鄉。1996年初,古城營鄉併入。2006年改名為古城營鄉。

古 城 營子 村 簡 介
中西部有老漳河、支漳河、五分乾渠縱貫,中東部有六分乾渠,宋八疃渠、合義渠南北穿過。地勢東南、西南較高,中、北部較低,均為潮土間少量鹽化土壤。
據《地理今釋》、《通典》、《文獻通考》、《水經注》等史書記載,遠在公元前2280年前,此域就有先人依水謀生,沿河定居,狩獵農耕,繁衍生息。夏時,古城營已有集市,為縣內第一集市,嘯父曾在市上補履多年。商代在古城營北黃河東岸建巨橋倉,周武王克紂後,曾開巨橋倉發粟救濟災民。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縣境置平恩侯國,轄3000戶,12821人。據考,當時村落有南辛莊、段寨、申兒寨、邱城、張村、聶山固、雨(禹)莊、布固、大省莊、南營、古城營、花台、漳逯、石佛寺、大河套、小河套、黃河套、小屯、臨河、香城固、西留善固等。之後,或因境域並析,或因天災人禍,人口時增時減。元至元二十六年(1259)立丘縣時有2700戶,10,229人。明建文元年(1399),燕王起兵北平,號“靖難之師”,境民殘遭殺戮,加之自然災害頻繁,中原地區“赤地千里無人煙”,燕師兩掠邱境,村莊毀去十之八九,人口大減,所剩不足千人。明洪武年間,曾從山西大批移民,新建村有:留固、常屯、南寨、大槐樹、潘坡、陳村、城角、潘官寨等。永樂二年(14134)後,移民所建村有:褚莊、孝固村、鮑莊、波流固、柳辛莊、沙辛莊、花台、韓莊、宋莊、禮村、鎮東堡、南營、賀堡、李二莊、百戶寨、郭莊、棗園、馬莊、閻村、路莊、李莊、辛集、孟村、棗坡、王省莊、楊省莊、南辛店、高莊、倪宋、劉保莊、司家寨、布寨、孟固、尹莊、元東堡、梁二莊、姚四頭、孟二莊、張莊、謝里莊、塢頭、賀寨、谷莊、馬蘭、傅辛莊、石彥固、周莊、登雲寺、旦寨、八郎寨、東莊兒等。從明初到現在人口數量時有增減。古城營境內人口的源流大體上由4部分構成:一是原籍人(甚少幾乎為零);二是山西、山東等地移民的後裔(山西居多);三是災年逃荒要飯或經商落戶,四是建國後工作分配或因婚遷入。
古城營北側黃河之上有大梁橫水,史稱巨橋,為中國古代第一橋,(古城營村於城角村相交處)黃河東岸為巨橋倉,(城角村西)橋側置有離宮別館,古有“巨橋發粟”之說。村南500米“邢倫墓”據專家考證,此系明代邢倫墓,邢倫系該縣古城營村人,明朝正德年間經科考後被錄用為山西趙城知縣,其間以廉政有才著稱,後晉升為山西太原府同知,後升為南京工部都水司郎中,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卒於任上。“邢倫墓”另有一通墓碑和石馬、石羊各一對,墓群計有墓葬30餘座。除一隻羊無頭外其它保存完好。後出土一塊石匾刻有明代親王等來此祭奠碑文,對研究明代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但2003—2004年因被盜,流落邢台市旅遊場所,破壞嚴重,只剩一隻殘馬和一隻羊.漢高祖六年,封酈商為曲周候,置曲周候國,治今古城營,比邱縣建制早130多年。自漢至宋元祐四年,歷時1290年,為曲周縣治所,後屬平恩縣,稱北營集。轄區內歷史上有名的“許由故里”、“清官程駿”、“邢倫墓”、“莊戶頂文化”、“破釜沉舟”、“兩漢周侯國古城遺址”等歷史人物和遺蹟。
全鄉經濟以農業為主,總耕地面積78,936畝,全鄉主要以“兩白一綠”主導產業為支撐,建有羊業示範小區2個,羊業示範村5個,全鄉羊存欄達7萬多隻;引進優質棉繁育基地2000畝,棉花總種植面積7萬多畝;連續兩年造林70多萬株。轄區內的漳逯五金工業園,總占地面積3000畝,已列入河北省黑龍港流域特色產業園區之一。目前,入駐企業達5家,年產值達9000萬元;投資1000萬元,古城營大型專業化農貿市場,可容納入市商家達500家以上,現已初具規模,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投資古城營,一切都能贏.
鄉域交通以大牙線、邱旦(寨)公路為主幹線,與之相連的106國道縱穿南北,邯臨(邯鄲-臨清)公路橫貫東西,東依京九,西近京深高速,南臨309國道,北接邢臨高速,距石家莊機場、濟南機場、鄭州機場車程約2個小時,距邯鄲只有75公里,內接外連,四通八達。有鄉辦中學1所,鄉中心校1所,聯辦國小6處,農村信用社1處,鄉辦醫院2所,鄉文化站1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