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白銀市地處甘肅省中部,境內“三原交匯、大河中流、長城雄北、絲路貫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表現形式
黃河戰鼓的主要器具有鑼、鼓、等,配合道具有門旗、彩旗、令旗、鼓車等。黃河戰鼓以叨喳子的形勢口傳。黃河戰鼓的嚴密性、技巧性、配合性、應變性和打鼓的基本功都有要領,熟練的喳子功和耳音是黃河戰鼓的關鍵。表演程式以鼓為主,鑼鈸輔之。黃河戰鼓以“叨喳子”的方式在歷代鼓手中口傳至今。它保留了古代戰鼓的打擊方式,

傳承價值
黃河戰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具有很強的歷史文化符號,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震憾力。充盈著激昂向上、團結奮進、同仇敵愾的英雄主義氣概和大無畏的精神魂魄。通過欣賞氣勢磅礴、場面恢宏的黃河戰鼓,能夠使人們感受到古戰場上刀光劍影的博擊和黃河之濱古樸剽悍的民風,對研究當地民俗演變、傳統文化、社會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傳承情況
斗轉星移,朝代更迭。黃河戰鼓歷經滄桑歲月,特別是經歷了清代同治回亂而能流傳下來,實屬不易。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這一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面臨諸多危機:由於黃河戰鼓是採用單一的口傳師承方式,熟悉“叨喳子”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大多數藝人年事已高,後繼乏人;由於制鼓技術人才的稀缺和費用的昂貴,戰鼓的添置顯得特別困難;鼓隊原始的將士盔甲服飾隨著代遠年湮,逐漸演化為百姓服飾或者不倫不類的太平軍服飾,基本上改變了軍陣戰鼓原汁原味的本色。由於經費的制約,維持全憑當地部分愛好者自發性的組織和民間的自願集資贊助,演出僅限於節慶、廟會極個別場合,表演空間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保護措施
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程的全面實施,黃河戰鼓的搶救保護工作已經引起當地有識之士和白銀區文化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2006—2007年成立了白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辦公室,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戰鼓的蒐集整理工作;挖掘整理了文字資料,刻錄了DVD光碟,建立了檔案資料庫;2008年成立了黃河戰鼓研究會,組建了黃河戰鼓表演藝術團;對黃河戰鼓的主要器物鼓、鑼、、旗、鼓車、服飾等逐步進行了添置和更新;對黃河戰鼓的傳承藝人給予了一定的資助,並開始著手培養一批年輕的後續鼓手。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批准文號:甘政發〔2008〕43號
批准日期:2008年6月13日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序號:29
遺產編號:Ⅲ—17
項目名稱:黃河戰鼓
申報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