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陣燈會

九曲黃河陣燈會

九曲黃河陣燈會在東田各莊村世代流傳著,寄託了移民們對山西家鄉的思念。

基本資料

九曲黃河陣
九曲黃河陣
九曲黃河陣燈會”,是古老的“陣法”與民間花會的結合。顧名思義,就是取黃河九曲十八彎之意,以燈代兵,布陣遊戲,是東田各莊村春節期間獨有的民眾娛樂活動。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晚上元宵節燃燈,是東田各莊村最熱鬧的日子。入夜,皓月當空,彩燈齊明,鼓樂喧天,鞭炮聲聲,人流如潮。全村的20多檔花會和四方趕來看熱鬧的鄉親們蜂擁而至九曲黃河陣前。隨著花會會首洪亮而高亢一聲“散燈!”剛才還靜悄悄的九曲黃河陣霎時間一片燈火通明,仿佛萬千伏兵四起。

特點

首先由花會中三丈高的中隊伍打頭開始從右側生門入陣。在花會中有“幡是會的眼”之稱,依次為二幡、三幡、四幡、手幡(即五幡);頭幡最高,依次為等差排列,每個幡的高度比前一道幡少一尺。五面幡間隔依次進入,頭幡走到中宮時(陣中央),其餘的四道幡應該正好走到陣的四角,這樣就好像陣中五個瞭望指揮的刁斗一樣,其餘四個刁斗拱衛中宮刁斗。中宮的頭幡是整個黃河陣的指揮中心,在此宮的刁斗內,可縱覽全局,指揮陣中千軍萬馬。幡後面是獅子,代表沖入陣中勇猛作戰的將士,獅子後面是軋鼓,代表古代軍中的戰鼓,共20面,每個鼓20多公斤重,鼓帶斜挎肩頭,邊走邊擊鼓,鼓聲隆隆,驚天動地。在花會中有“軋鼓是會的膽”之說,《左傳·曹劌論戰》中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記述。中幡隊伍是整個花會隊伍的頭,人們跟著花會隊伍走進陣中,邊走邊表演,從進到出,彎彎曲曲,轉一次行程1.5公里,大約需要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1958年燈會停辦了,緊接著十年浩劫就開始了,村中保存的陣圖作為四舊全被燒毀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日子逐漸好了起來。村中的老人們提議,將九曲黃河陣燈會恢復起來。但因為缺少陣圖,無法恢復,人們著急地尋找著。1995年村中的劉繼華老人拿出了他保存了50多年的陣圖,他說這張圖至少有100年了。在東田各莊村600多年的演變過程中,村里對黃河陣進行了改革,最明顯的是“燈”,原來陣中的燈是用個頭均勻的紅、綠蘿蔔切去上半部分,挖空心,做成燈碗,用棉花捻成燈捻,倒上麻油,現在改成用蠟燭。入夜,轉九曲開始了,九曲陣區一百多個蠟燭同時點亮,燈群遠近對稱,縱橫成行,中幡打頭進入九曲連環陣,鑼鼓嗩吶齊奏。九曲陣內,燈光人影;九曲陣外,觀者似海。繞完象徵一年的365盞燈,踏遍象徵中華九州的九九陣,經歷了曲折、磨難,預示今後的道路暢通無阻和大福大貴、大吉大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