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黃枬森,1921年11月29日出生於四川省富順縣。1942年畢業於自貢市富順二中 ,同年考進西南聯大物理系,1943年轉到哲學系,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就讀哲學專業究生。1950年起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資深教授;1981年~1987年任哲學系主任,1982年始任博士生導師;1981年~1996年任國務院學術委員會評議組第一、二、三屆成員、召集人,1983年~2002年任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議組成員、召集人;1991年始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編委會主任、顧問;1991年始任北京大學人學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2012年10月北大哲學系百年慶典上,被授予“終身教授”稱號,並獲巨額獎金;
許多學者聞訊唏噓:先生的離去,使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失去一位大家,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失去一位“好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會長、“蔡元培獎”……先生身上的一連串頭銜和榮譽,堪稱顯赫,令人敬仰。而更令人敬仰的,則是他一生取得的學術成就、體現的精神品格。
人物著作
專著
《民眾路線—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哲學的科學化》,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哲學筆記〉與辯證法》,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哲學的足跡》,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
《人學的足跡》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黃枬森自選集》,重慶出版社1999年版
《人學詞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版
《哲學概念辨析辭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材),高教出版社1998年版(榮獲2001年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獎)
《黃枬森自選集》學習出版社2005年版
《哲學的科學之路》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主編
《問題中的哲學》,廣大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哲學筆記〉注釋》,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1年版(榮獲1987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3卷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版(榮獲1992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8卷本),北京出版社1989~1996年版(其中第六、七卷榮獲北京市1991年優秀成果特等獎;第一、二、三卷榮獲北京市1994年優秀成果特等獎;全書榮獲1997年“五個一工程”獎、“吳玉章”獎一等獎,1999年首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榮獲2000年北京市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吳玉章優秀成果一等獎)
《人學原理》,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鄧小平理論與當代中國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人學理論與歷史》(3卷本:《中國人學觀念史》、《中國人學思想史》、《人學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當代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研究第1部)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合著
《列寧傳》,和內容們出版社1989年版
另外還在報刊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論文《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刊登於《北大學報》1998年第2期)獲1999年度“五個一工程獎”。
學術成就
在北京大學一直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主講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等課程,晚年致力於把哲學作為一門科學來建設,同時致力於人學學科的創建工作以及文化理論的研究工作,指導培養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生、碩士生20多名。1983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評為北京大學優秀黨員標兵;2001年被評為北京大學師德模範。
人物評介
為學:終生不渝地堅守
黃楠森一生有許多事跡值得書寫,但作為一名蜚聲海內外的著名學者,他的人生經歷主要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建設、發展,矢志不懈,終生不渝。在有的人看來,這也許多少有些“不合時宜”、“不太靈活”,但這,恰恰昭示了他對理想信念的執著、對學術志向的堅守。
1939年秋,18歲的黃楠森進入四川省自貢市蜀光中學高中部學習。在那裡,接觸並迷上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艾思奇關於正確的哲學是真理,而唯物論和辯證法就是正確的哲學等觀點,引導他走上了參與革命和追求進步的道路。
1943年,已成為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生的黃楠森轉入哲學系,廣泛涉獵各種哲學流派,尤其是西方哲學。但他思考得最多的,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黃楠森來到北京大學,以研究生身份擔任理論課助教。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工作者,他進一步堅定了哲學思想有正確與謬誤之分、哲學可以成為科學的觀點。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黃楠森的學術工作一直圍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撰寫一系列文章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二是與一些同行一起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滲透著黃楠森汗水和心血的《〈哲學筆記〉注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3卷本、8卷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人學理論與歷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研究》等一批有重大學術影響的研究成果陸續面世,黃楠森也成為享譽中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晚年的黃楠森在總結自己70年的哲學研究時,特彆強調:“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徵之一,但它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指導實踐,是因為它是科學的。”
為人:“三寬”並誨人不倦
黃楠森為人謙和、樸實,坦誠,從不做作,虛偽敷衍;其為文也是如此,求真,務實,從不搞花架子,從不譁眾取寵。這是黃楠森在人們心目中,被公認的形象。
“寬廣、寬容、寬厚”,北京大學哲學系張翼星教授這樣描述:“是個‘大好人,熟悉黃楠森的親友鄰里都這樣認為。”“三寬”的“大好人”,可以說是對於黃楠森一生為人的寫照。
貫通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熟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使黃楠森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面具備了寬廣的視野、深厚的功底。然而,黃楠森絲毫也從不盛氣凌人、唯我獨尊的氣勢,待人十分謙和、寬容。“有的學生研究領域超出他的範圍,他能寬容;有的學生出現了過失,他能寬容;有的學生髮表了不同的學術觀點,他能寬容;有的學生甚至言辭激烈、有些失禮,他也能寬容。”黃楠森的學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東這樣講述親身經歷和切身感受。
同為黃先生弟子的徐春,曾這樣描寫作為“大好人”的黃楠森:“我去前蘇聯學習時,他為我準備一些美元以資行程;我結婚時,他和師母送我綢緞被面表示祝賀;我生女兒時,他為我送去一隻剛出爐的匈牙利烤雞……每當我想起這些往事就會感動得流淚,可這在黃先生看來是順理成章,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也許這些生活小事他早就不記得了。”
對於由他親教、親帶的學生、研究生是如此,而對於不是由他親自教、帶而上門求教的學生,他也是如此,“從上世紀80年代到先生逝世的的30多年間,我不計其數地求教黃先生,總是得到他一如既往、不厭其煩地耐心教誨。我的碩士論文《人的本質的解釋和唯物史觀的創立》(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得到過黃先生的指教,而我新近出版的《國學三部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版)則更是得到了每每自謙‘我不懂國學’的黃先生的精心指導!沒有黃先生的指教,就沒有我的《國學三部曲》呀!”原畢業於北大哲學系,後在中國政法大學讀研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宋定國這樣說,並為黃先生未能看到《國學三部曲》的問世悲痛不已。
他不但對學生如此,對其他人也是這樣。記者曾多次聆聽過黃先生的發言,並多次約請他撰寫文章。他的發言總是切中肯綮、娓娓道來,非常具有說服力、感染力;對於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他總是耐心傾聽,從不自以為是、武斷作結。對於記者對他的文章進行的刪改,他從來沒有表示不滿、予以拒絕,而是充分肯定、積極鼓勵,不同意的地方也是和顏悅色地提出來,“與你們商榷”,昭示出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大家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