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北洋鎮靈石中學校園內,有一座千年古塔,別看它其貌不揚,卻滿肚是“寶”。
![](/img/c/d53/nBnauM3XzIDNwAzNzAzMzczM0MTM2QjM5IDMwADMwAjMxAzLwM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這座古塔名叫靈石寺塔,位於潮濟靈石山南麓的靈石寺,原先有兩座塔,分立於大殿前的東西兩側。東塔在清初已毀,西塔於1963年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靈石寺,原名叫甘露寺,東晉隆安二年(398年)始建。相傳東晉末,五斗米道首領孫恩(山東人)起事,率眾轉戰沿海,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屯兵在潮濟甘露寺,伐木造船準備征戰,此時天降飛石壓死多人,孫恩以為天象不利而撤出。後來孫恩攻打臨海兵敗,投海而死,甘露寺也因天降靈石而改名為“靈石寺”。靈石寺現僅存一座清乾隆年間所重建的大雄寶殿,五間開面,通面闊21.5米,通進深17.6米,石柱抬梁結構,重檐黑瓦,整座大殿有42根石柱,為江南佛寺建築所少有。
大修前的靈石寺塔為磚結構,仿樓閣式建築,殘高21.1米、層高3米、直徑2.42米,共七層,為六角形。每層每面明間設壺門式壁龕,內供佛像。龕旁有方形斷面的蒹柱,各層均用磚疊澀腰檐,層層挑出。從後來出土的塔磚及銘文中確證,靈石寺塔是高僧德韶於宋乾德二年(964年)始建。古塔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年久失修,塔體嚴重殘損,塔頂向南傾斜一米多,隨時有倒塌的危險。1987年11月經省文物局決定對古塔進行落架大修。筆者應有關部門的邀請,跟蹤拍攝了靈石寺塔重修的全過程。
文物
當打開塵封千年的古塔,可以看到塔體從底層至頂層,層層設定藏佛像和供養品的天宮計16個,每層“天宮”之間以3-5磚為隔層,整個塔心實際上呈空竹節筒狀。塔里還另有一座石塔,由六塊四面刻有佛像或銘文的正方形塊石疊成,總高16米。塔內除了藏有大量錢幣外,還有宗教文化藝術品和供養品,根據其質地可分為金銀銅鐵、陶瓷琉璃、石雕木雕、絲織紙品、藥材珠寶及磚刻和舍利子等20大類4000餘件,其中還有國寶級的文物。這些文物從塔內取出時,色彩鮮艷亮麗,貼金的地方還閃閃發光,彷佛就象剛剛出窯似的。一樽樽佛像造型別致,線條流暢,或眉清目秀、慈祥凝重;或粗獷而富有情趣,充滿生活氣息。這些文物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其中兩件引起世人的特別關注。
![北宋越窯青瓷熏爐](/img/9/683/nBnauM3XyMzM5QzNzAzMzczM0MTM2QjM5IDMwADMwAjMxAzLwM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第二件是“戲曲人物磚”。這些用陰線淺刻技法刻劃人物的畫磚,從人物畫的動作和形態來看,其內容應為唐、五代流行的參軍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末五代乃至宋初時期當地戲劇演出的興盛。靈石寺塔人物戲劇磚雕的發現,在戲劇界重新引發了南戲發源地的探討。關於中國南戲的起源,學術界
![](/img/7/203/nBnauM3X3UTM1MDOzAzMzczM0MTM2QjM5IDMwADMwAjMxAzLwM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87年大修的靈石寺塔在全面清理後,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按宋代營造法復原重建。重建的靈石寺塔,仍為六面七級,明間設龕,雖然恢復宋塔風貌,但失去了重大的文物價值,1997年8月降為縣級文保單位。新的靈石寺塔結構簡潔,輪廓清秀,隱現在參天古木叢中,顯得分外挺拔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