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多佛塔](/img/b/366/wZwpmLz9FbsFWbz9lNzEzM1EzM5ITNyITOwgTMx8CMxU2apFmYfRGavMHZh9GbwV3Lt92YucmbvRWdo5yd3d3LvoDc0RHa.jpg)
特點
沿翠屏山南麓盤山而上,奇景異物,目不暇接。首先可見“關公試刀石”、“迎客
![多佛塔](/img/b/84c/wZwpmLz9F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98年在原有基礎上對寶峰寺的部分殿宇進行重修,先後修復了天王殿、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等。修復的殿宇集中在南北60米,東西30米的山腰處,寺廟坐北向南。最南端為天王殿,飛檐斗拱,十分壯觀。由天王殿進入院內,迎面就是雄偉壯麗的大雄寶殿。殿為歇山式斗拱建築,小灰筒瓦覆頂,上飾螭吻等雕磚。由泥柱8根,明柱4根支撐。前為花欞格扇,朱紅大門。殿前東西兩側各有配殿5間,殿殿相接,檐角相疊,巍然壯麗,引人入勝。院內有明萬曆十四年、二十二年、隆慶五年等重修寶峰寺碑9通,碑文書寫雕刻藝術均極為精湛。
寶峰寺北側峭壁之上,有佛像兩龕,內雕菩薩、佛像12尊。據造像記載,為唐天寶十一年鹿崇貞敬造。沿盤路再往上走,此處山勢奇絕。峭壁之上,生有多種樹木,以檜柏為佳。懸崖高處有兩塊巨石上下相疊,聳立突兀,側刻“疊翠”二字。該石縫隙中,生古柏一株,巍巍懸於高空。樹幹擰生,根似鷹爪,冠蓋闊大,枝葉繁茂,這自然生成的奇景,謂之“水山疊翠”,為平陰古八景之一。石下天生一穴,稱“銀寶洞”,北風徐吹,如哨音悠揚。在此處往上攀登,就到達翠屏山巔的寶峰,可觀看省級重點文物“多佛塔”。
多佛塔矗立在翠屏山巔的寶峰寺內,寶峰寺建有山門、玉皇閣、八仙閣。山門西南,石砌拱頂洞門,為二層。於院內沿階可登。門內為小院,正中建玉皇閣。玉皇閣下石砌券門,閣頂之四隅建築為三角形錐堞式,似鳥展翅。中砌垛孔短牆,若西歐古堡,風格奇異。多佛塔矗立在院內西側,此塔建於唐貞觀四年(630),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全塔共13層,呈八棱狀,用當地青石構築。塔底外周長18.5米,通高19.7米,塔形雄偉,簡潔古樸。每層四周皆闢佛龕,內嵌石雕佛像,原有104尊,現存84尊。第二層以上佛像為半立姿,均高0.6米,肩寬0.15米。底層石雕佛像最大,均高1.1米,肩寬0.6米,佛身同飾有浮雕圖案的底座聯為一體。塔的第一層近2米高,從第二層以上愈高間隔愈小。所有佛像尊尊正襟危坐,儀表堂堂,形態逼真,造型優美,處處可見用工之精良。佛像結跏趺坐,背後飾佛光唐草,具有鮮明的唐代風格。塔頂置鐵制寶瓶冠剎,高1.9米,內分三級緊扣相連,外形嚴謹,美觀大方,構造甚為巧妙。寶瓶外鑄文清晰,字字可辨,系當時著名金火匠杜文劍、杜思溫於嘉靖六年(1527)三月鑄造。重建後的多佛塔,不但大量沿用了原塔的佛雕,整個造型也都保持了唐代佛塔的造型風格。全部施工,從嘉靖元年(1522)五月至嘉靖六年(1527)三月,歷時五年。全國四大名剎之首靈岩寺當時的敕賜住持了慈高僧前來主持了立塔奠基禮。多佛塔建成後,廣為遊人稱頌。明代進士、山東按察司副使沈鍾明弘治庚戌年(1490)冬,游翠屏山時曾留詩讚曰:“峰尖孤塔勢嶙峋,培嶁紛然莫與鄰。十里橫陳開野望,一錐直上插蒼旻”。
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1977年12月經省革命委員會批准翠屏山多佛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平陰縣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對多佛塔進行了重點維修,使這一古老建築面貌煥然一新。
翠屏山暨多佛塔,地處聞名中外的玫瑰之鄉,每年初夏的5月,翠屏山 開遍了艷麗芳香、奼紫嫣紅的玫瑰花,山花相互映襯,景象更加秀麗,吸引著國內外遊人接踵而至,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