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又名皇印燒餅、救駕燒餅、蟹殼黃燒餅,是安徽省黃山市特色傳統小吃。剛出爐的黃山燒餅色澤金黃,吃起來酥脆爽口,油而不膩,令人回味無窮。 通常以麵粉、肥肉、梅乾菜、芝麻、鹽、菜油為原材製作皮、餡,經泡麵、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擀餅、刷飴、撒麻、烘烤等工序製成,烘烤在爐中進行,內燃木炭,將餅坯貼於爐的內壁,經烘烤、燜烘及將爐火退淨後再焙烤,前後數小時而成。

基本信息

食品歷史

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本是古徽州的地方小吃,麵團揉勻餳透後,放入爐壁邊,經過木炭烘烤而成。

由於個頭小,攜帶方便,且烘烤時間長,水分大多蒸發,不易變質,當年曾隨徽商走遍大江南北,名氣也越來越大。

所需食材

麵粉1250克,酵面500克,豬肥膘肉750克,梅乾菜135克,蔥末40克,精鹽100克,食鹼15克,芝麻仁75克,飴糖50克,芝麻油100克。

製作方法

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

1.梅乾菜放入溫水中漲發,洗淨切碎,放入盆內。

2.豬肥膘肉切成小丁,放入梅乾菜中,加鹽、蔥末、芝麻油拌勻成餡料。

3.麵粉放在案板上,先用沸水將1/6的麵粉燙過,再與其他麵粉拌勻,放入酵面和冷水500克揉勻,蓋上濕布,靜餳 10分鐘左右,然後加食鹼揉透,搓成長條,摘成每個重約125克的面劑,逐個按成圓餅,包入餡料一份,按扁,刷上飴糖,撒上芝麻仁,即成燒餅生坯。

4.烤爐爐壁燒熱,用潔淨濕布擦去灰塵,堵塞爐門,取燒餅生坯在無芝麻仁一面沾點水,貼在爐壁上,待全部貼完後,去掉爐門塞,烤約10分鐘即成。

食品特色

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不待入口,便覺得香味濃烈,咬一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

另外,黃山燒餅很容易存放,由於烘烤時間長,餅中水分大多蒸發,利於貯存,一旦受潮,烘烤後依然酥香如故。又因上白麵粉搓酥,使麵皮分層薄如紙,致烤制後酥鬆油潤而不膩。

食用須知

營養價值

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

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

豬肉富含銅,對於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腎等內臟的發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富含脂肪,維持體溫和保護內臟,提供必需脂肪酸,促進這些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增加飽腹感。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注意事項

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

豬肉不宜與烏梅、甘草、鯽魚、蝦、鴿肉、田螺、杏仁、驢肉、羊肝、香菜、甲魚、菱角、蕎麥、鵪鶉肉、牛肉同食。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

歷史文化

典故一

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

相傳1357年,朱元璋避難來到徽州一農家,飢餓難當,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愛吃的燒餅給朱元璋充飢,吃的他是滿口生香,大為讚賞。次年稱帝時,沒忘這農戶的救命之恩,說救駕有功,就冊封為救駕燒餅吧。

典故二

相傳,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時,由清代“兩淮八大總商”之首、被譽作“以布衣結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張羅接待,即所謂“江春大接駕”。“江春大接駕”的第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構成的家廚團隊根據他的精心設計並集體開發研製的燒餅,其外層酥脆,內滋潤鮮香,嚼之異香可口,令舟馬勞頓的乾隆頓感身心舒暢,精神倍增,並欣然御賜名“皇印燒餅”,寓意乾隆對該燒餅的喜愛程度堪比隨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