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蟹殼黃燒餅

因經木炭火焙烤後,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其燒餅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 麵餅胚經木炭火焙烤後,餅形小巧飽滿,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其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 屯溪燒餅在古徽州時代就已揚名,有葉氏詞為證:"薄如秋月,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簡介

一般簡介;

“救駕燒餅” 是徽州傳統風味小吃名品,又名“霉乾菜餅子、黃山燒餅,蟹殼黃”等等。 蟹殼黃”又稱火爐餅,以上等精麵粉、淨肥膘肉、梅乾萊、芝麻、精鹽、菜油等手工分別製作皮、餡,經泡麵、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擀餅、刷飴、撒麻、烘烤等10 余道工序製成,其烘烤系在特製爐中進行,內燃木炭,將餅坯貼於爐的內壁,經烘烤、燜烘、及將爐火退淨後焙烤,前後在數小時而成。因經木炭火焙烤後,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其燒餅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有葉氏詞為證:"薄如秋月,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由於烘烤時間長,餅中水分大多蒸發,利於貯存,一旦受潮,烘烤後依然酥香如故。又因上白麵粉搓酥,使麵皮分層薄如紙,致烤制後酥鬆油潤而不膩。

名稱由來:

相傳1357年,朱元璋避難來到徽州一農家,飢餓難當,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愛吃的燒餅給朱元璋充飢,吃的他是滿口生香,大為讚賞。次年稱帝時,沒忘這農戶的救命之恩,說救駕有功,就冊封為救駕貢餅吧。。。。。

製作方法

“”是用上等白麵粉與素油攪拌作皮,選梅乾菜和豬肉丁為餡,芝麻撒面,然後放入特製的大爐中,貼於爐壁,烤熟取出。
火候在這裡是個關鍵因素,但水、面、菜油、梅乾菜、肉丁、芝麻、佐料及木炭等原材料的選用優劣、制餅時的烘烤溫度等也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同時餡料配方調製也都不徑相同,各家有各家的方子,自不必說。徒手快速製成的餅徑,能夠保證只只渾圓且大小如一,則非一日這功了。最吸引人的恐怕要數那隻大酒桶式的烤爐了,爐膛底下一堆屯溪優質香炭火,膛壁系一弧型光滑曲面,下大上小,爐頂即爐口。這都是獨特的地方。
麵餅胚經木炭火焙烤後,餅形小巧飽滿,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其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剛出爐的“蟹殼黃”,不待入口,便覺得香味濃烈,咬一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
屯溪燒餅在古徽州時代就已揚名,有葉氏詞為證:"薄如秋月,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如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徽州人陶行知先生寫下的一首充滿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的白話詩,“三個蟹殼黃,兩碗綠豆粥,吃到肚子裡,同享無量福”。這些詩中所講的便是享譽遐邇的屯溪燒餅其雅稱“蟹殼黃”。

特色

外層酥脆,內滋潤鮮香,嚼之津津有味,是屯溪地區傳統風味小吃。

製作要領:

1.麵團要揉勻餳透,揉至表面光滑不粘手為宜;
2.入爐烤制時加熱要均勻,爐溫不宜過高,以免焦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