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梁[乾隆年間武科榜眼]

黃國梁[乾隆年間武科榜眼]

黃國梁,福建平和縣霞寨銅陵(今名鍾騰)村朝陽樓人,為乾隆年間武科榜眼。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榜眼府在平和縣霞寨鎮鍾騰村(原名銅陵村),因為有了黃國梁,所以才有了榜眼府。從資料和相關人員的敘述中了解到,黃國梁(1756—1795年)是漳州市唯一的一個武榜眼。他於清朝乾隆丙子年(1756年)生於銅陵村朝陽樓一個貧苦的農家。其父黃天祥(朝廷誥贈武翼大夫)與其母盧氏淑德,生有七子,因家教嚴謹,都有出息,尤其是第七子黃國梁悟性極強,小時候讀詩書,才華聰慧,而且身材魁偉,身高超過1.9米,臂力過人,在他的故鄉鍾騰村如今還保留著他年輕時練功用的幾塊大武石,每塊重達340斤。黃天祥見黃國梁喜歡舞刀弄劍,酷愛武術,就傾盡家中積蓄,帶他前往當時著名的嚴峰祖祠武館,聘請名師,精心指導,傳授武功。黃國梁秉性靈敏,勤學苦練,武功大進,刀槍棍棒樣樣精通,特別是刀功超群出眾,手握120斤重的大刀,揮舞起來虎虎生風。

相關事件

據說,有一次,他挑炭到小溪賣完歸來,繞道路過大坪古圳嶺腳,見一把120多斤的大刀要兩位武館學徒扛著,以為武生素質太差,過於文弱,說了幾句,武館學徒心生不服,說他“看人做事不費力,不敢真的試一試”。於是,黃國梁就勢握住刀把一提,居然像持一根燒火棍般的輕鬆自如,且頗有架勢地舞弄開來。頓時,武生驚羨不已。馬上稟報師傅。武館教頭聽後,認為黃國梁是難得的練武人才,若能把他招到門下,訓練雕琢,他日必成大器。於是悉心打聽後,把黃國梁招入武館中,盡心調教,傳授大刀套路。黃國梁一習三年,在名師指點下,加上平日勤學苦練,武功大進,尤其是刀功超群出眾。

史籍記載

據光緒《漳州府志》記載,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公元1777年),黃國梁參加武舉鄉試中舉人,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公元1781年),他又進京會考,登進士,殿試發揮出色,黃國梁的“魁身踢斗”大刀技法,贏得乾隆皇帝和滿場喝彩,被欽點辛丑武科第二名(俗稱榜眼),特選為御前侍衛郎。據說,黃國梁當時不會說官話(北京話),由時在朝中擔任要職的漳浦籍文華殿大學士蔡新翻譯。蔡新曾作一對名聯祝賀黃國梁登第:安土敦人敬長愛親猶是當年遵古訓;撫今追惜登科及第果然繼世振家聲。該聯句首嵌入“安撫”之字,意指安撫寨,有飲水思源追念先祖之意;句中“敦人敬長愛親”是對優良道德品質的讚頌,“登科及第”,“繼世振家聲”是對黃國梁光宗耀祖的祝賀。整副對聯可謂言簡意深,反映出蔡新深厚的文字功底,可見黃國梁與蔡新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約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黃國梁在銅陵村故居附近擇地建設一處頗有規模的榜眼府第,工程用銀13300兩。乾隆親筆題寫“榜眼及第”的金匾,懸掛於府第正廳中堂。嘉慶元年(1796年)黃國梁又用13300兩白銀在榜眼府斜對面的西北側約600米處,建了一座三層樓高的四方形土樓,取名“餘慶樓”。約在此左右,黃國梁去世,享年39歲。死因不詳。靈柩由朝廷派官員護送回鄉,一路上奏哀樂、擊響鼓,18面爪哇銅鐘敲鳴和音,隆重以葬,葬於銅陵桶盤搖珠,後移葬大坪圩嶺。

黃國梁[乾隆年間武科榜眼] 黃國梁[乾隆年間武科榜眼]

黃國梁的祖居地朝陽樓前現仍保留有他中榜眼及第石旗桿(八角形)二台,中舉人石旗桿(四角形)一台,是珍貴的歷史見證,尤其是榜眼府第,可以說是漳州市一處十分難得罕見的武科文物古蹟。鍾騰村村支書說,黃國梁中榜眼後,故里的青年才俊以他為榜樣,形成剛健習武的社會風氣,大家習拳練藝,追求上進,講武德,張正氣。不但鍾騰本村,而且鄰近的學子也受學於此,當時經常用“鍾騰能不能(有名氣),看溪平(榜眼府讀書的後代)”來激勵讀書人。 清朝乾隆乙未年(1775年),黃國梁19歲時考中秀才;乾隆丁酉年(1777年),21歲時考中武舉人;乾隆辛丑年(1781年),25歲時進京會考辛丑科,高中進士。在同年朝廷殿試中,榮獲一甲二名,以大刀絕技“魁星踢斗”驚服天下,被乾隆皇帝欽點為“榜眼及第”,授封為“一品御前帶刀侍衛郎”,任職終身。黃國梁受封后,當朝文華殿大學士,漳浦人蔡新喜出望外,書寫一副對聯讚頌他:“安土敦人敬長愛親猶是當年遵古訓,撫今追昔登科及第果然繼世振家聲”,蔡新把黃國梁當成家鄉的驕傲,和黃國梁結下深厚的友誼,如今大坪安撫寨黃氏大宗祠里還留著這副對聯的真跡。黃國梁酷愛故鄉山水,於乾隆甲辰年(1784年)回鄉省親時,曾遊覽附近的名勝“石晶宮”,品嘗有平和第一泉之稱的甘泉,題寫“石晶聖泉”四個字於宮後石壁上,此手跡如今尚在,成為石晶宮的一處景點。

黃國梁任職期間,常服侍乾隆皇帝左右,微服隨訪游察民情,盡職盡忠,功德昭彰。據傳於乾隆壬子年(1792年),南陲邊界騷亂,威脅南國安全,百姓遭殃。朝廷授命黃國梁赴雲南任提督,他不辱使命,以威鎮邦,迅速平息叛亂;又以和感召,圖耕勵治,致使邊陲安寧,民泰樂居。黃國梁卒於清朝乾隆乙卯年(1795年),享年39歲。其死因,民間傳說不一。而傳說最廣的,則是因其生前為人剛正不阿,耿直盡職,得罪權貴,被視為他們篡權的眼中釘,以致遭到朝廷奸臣的暗害,不幸身亡。黃國梁英年早逝,乾隆皇帝對他的死極其悲痛,欽準其厚葬,由朝廷派大員護送其靈柩回鄉,一路上奏哀樂、擊響鼓、十八面爪哇銅鐘敲鳴和音,以示隆恩,開始時葬於他的故里銅陵桶盤搖珠,後來移葬於大坪圩嶺。後人留有一首稱讚他的詩:“公本平民世務農,凌雲壯志習武功;群英榜眼占鰲首,欽點御前侍衛郎;踢斗魁星招絕頂,騰龍起鳳君恩封。”

榜眼府所在地霞寨鎮鍾騰村,距縣城26公里,距霞寨鎮7公里,風景秀麗,地靈人傑。據傳黃國梁授任“一品御前帶刀侍衛郎”後,竭盡忠誠、功德昭彰,乾隆皇帝為表彰他的功勞,特賜白銀13300兩,於庚戌年(1790年)在其故里鍾騰村(原名銅陵村)朝陽樓對面選擇風水寶地,建設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宮殿式建築——黃國梁榜眼府第;接著又賜13300兩白銀,在榜眼府西北約300米處,建設了一座形似古代大銅錢的三層大土樓——餘慶樓,於1796年落成後,讓黃國梁的族親世代在此安居。此外,還在黃國梁的祖居地朝陽樓前豎石旗桿,顯示其榮耀。

黃國梁榜眼府第金碧輝煌,雄偉壯觀,是一座古人精心設計、融入“天人合一”理念,具有借景寓意,飽含人文內涵的宮殿式傑出建築。府第雄偉壯觀,占地十餘畝,具有清代中期建築風格,府內雕樑畫棟,巧奪天工;精美彩畫,金碧輝煌;門樓景觀,意蘊深遠;人文內涵,極為豐富;府第四周環境優美,坐東朝西,背靠溪平山,西朝望月山,北面遠眺為平和縣著名的海拔1000多米的雙峰山(又名雙尖山),南望為徑仔山,形似筆架。從高處俯瞰,整座榜眼府第確是青山綠水環抱中的一塊風水寶地,風光無限,附屬建築三座土樓,風光獨特。

榜眼府第以宮殿式的正廳大堂為主建築,配以南北側室,前為廣場,圍以院牆,大堂正面為照壁,北向特設門樓一座,面向京城。院牆外約5米處朝西向、南向和門樓北向8米處各有一口面積一畝以上的大池塘,池塘分別配以八角形的石旗桿二台和四角形的石旗桿一台。整座府第造型布局酷似一隻穩伏在水中的巨大螃蟹。從北走近榜眼府,登3J台階而上,便是設計獨特的“雙峰聳秀”門樓(以面對遠景雙峰山而取名),精緻的長條石板、石基座、石門柱、石匾,用青磚拼成精緻斜紋圖案的磚牆,上配以三層翹角綠瓦飛檐,形成宮樓式的結構,門樓大門外側兩邊配以兩隻正方形的大石楯,堅固大方,很有氣勢。內側立二木二石的四根支柱為架,築成遮雨式門道,上鋪青瓦,設計一層翹角檐脊,配以彩繪圖案,與門樓組成檐外檐、樓上樓的特色。走過門樓,就是府第廣場,面積約370平方米,用石板條鑲 邊,鋪以紅條磚,南、西、北三面均用青磚圍成牆體,西向為中心的院牆砌成高分別為2.52米、2.18米、1.78米高低三坎狀。廣場內正東面就是府第主建築,從廣場登五級石階就走進府第大廳,石階由長達2.46米的青色大理石鋪成,兩邊用0.4米寬的石板鑲鋪,形成一個光滑的斜面,入大廳門口有一對約1.6米高,造工精緻的護門大石獅,極為氣派。府第正廳設計為前低後高的台階式二進大堂(象徵殿試喜奪一甲第二名榜眼),面積約400多平方米。府第正廳大堂,左右兩主柱上題寫一副對聯讚頌黃國梁:江夏分支光甲第,銅陵衍派振家聲。下方門柱則題有一對門聯:一門詩禮流長澤,千載香菸鎖白雲。下廳大門邊各有側室一間,與大門對應的天井邊,立有兩根直徑豎立、支撐著粗大的木樑疊架排桷設檐,氣勢雄壯。府第主建築內外雕樑畫棟,屏風龍鳳、花鳥魚蟲木雕、飛天仕女等古代人物圖案,屋檐彩畫,石門柱梅花圖案,大門彩繪武將守護圖威武逼真;屋頂上塑飛檐翹脊、雙龍戲珠。整座建築石條為基,青磚為砌牆,精選優質木料為梁桷,木工架屋匠心獨運,疊木轉梁,沒有用一枚鐵釘,屋頂桷木厚達6厘米,十分堅固而又美觀。泥水匠砌牆,也技藝高超,石板、青磚都是精心挑選,如青磚用料要經過厚度統一規格、平直(稍有變形就淘汰)和人工水磨等三關,因此遠近有“到銅陵榜眼府磨青磚、做洋(細)工”的傳說。現榜眼府磚石牆體仍十分牢固,而且磚塊之間的密合度很高,用刀片也難插進去。

精美的建築構件 精美的建築構件

府第上廳南、北面各開一邊門與側室相通,南北兩邊側室都是三進帶天井設計,其中緊靠廣場的第一進為一大間;進入第二進需經過一座與主建築大門牆體對齊砌起的石門,南側北側石門內有鵝蛋石砌成的通道約3米寬;第二進和第三進都是一大間帶兩小間,並有邊廊(象徵參加一甲殿試獲第二名);第三進房門口通道的後牆邊,各建有一口圓水井,泉水源源涌流,小井猶如螃蟹的雙眼,形象逼真。側室的牆磚與府第大廳用磚同一規格,牆體厚達0.4厘米,採用雙磚封邊,內外一致,全磚交牆,中間充以三合土粘結,十分堅固。府第南北側室前有甬門,門上分別題“植桂”和“培蘭”,充滿雅趣而又顯示良好的家族教育。當年府第南面側室第二進天井種有古老的柏樹和桂花樹,北面側室種有松樹和玉蘭花樹,為府第增加黃綠的天然點綴,更顯露生機與活力。

榜眼府正面 榜眼府正面
榜眼府門樓 榜眼府門樓
朝陽樓和碩果僅存的亞魁牌匾 朝陽樓和碩果僅存的亞魁牌匾
古驛道 古驛道

title=武榜眼當年練武的石碷 style=left src=a54e55fbe7cf6936034f56d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