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嘉善從小聰慧,漸大學習勤奮努力,就讀於嶗山石門山西麓上、下書院,1576年(明萬曆四年)中舉人,翌年中進士。
黃嘉善初授河南葉縣知縣,他按明廷“一條鞭法”的規定,勘查戶口,重新丈量土地,使當地一些隱瞞土地、偷漏國稅的富豪得到懲罰。同時,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黃嘉善轉升南直隸蘇州府同知,因父母相繼去世,在家守制。1590年(明萬曆十八年),調任山西平陽府府丞,時值“大同缺守,需幹練者補之,眾議非黃丞不。
人物生平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黃嘉善升山西大同府知府。大同是明朝北部九邊重鎮之一,常受韃靼侵擾。他到任後,執法堅正,嚴於治理,“威名流聞,虜中皆畏服之”。一次,撫臣淘汰體格羸弱的兵士,引起不滿,有人煽動,發生兵變,官兵都不敢出門戶。黃嘉善單騎入軍,諭以利害,責以大義,事遂平定。
1595年(明萬曆二十三年),黃嘉善升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衛兵備,他整頓軍紀,嚴加訓練。一次韃靼首領集萬騎,潛其寨下,窺探虛實,伺機入掠。黃嘉善偵知,命副將持酒食前去,曰:“聞大軍遠道而來,特備酒肉犒賞。”敵人驚知有備,酒食後散去,從此不敢輕易進犯。後黃嘉善升陝西布政司參政,仍任大同雲中兵備。戍邊二十年,為捍衛北部邊疆作出了貢獻。
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黃嘉善任寧夏巡撫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赴任後,他向朝廷申請減免寧夏的田賦,使百姓安居樂業。後又整頓軍紀,提高了軍隊戰鬥力,數次擊退韃靼的侵擾,保衛了邊疆安寧。他與大將蕭如薰齊心協力,伐賀蘭山木材,修建寧夏(今銀川市)的前沿陣地臨河堡。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黃嘉善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繼之加兵部右侍郎。黃嘉善撫夏十年,功著邊陲,烽火不驚,寧夏立祠祀之。
1610年(明萬曆三十八年)授黃嘉善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統帥延綏、寧夏、甘肅三邊重鎮的軍事。他加強邊防建設,組織軍隊屯田,以農養兵,保證軍需。同時,他嚴格執行明廷的睦鄰政策,通好互市,使漢蒙兩族人民能和平共處。一次,敵虜潛入城下,黃嘉善登城約戰,敵人見狀,懼怕欲逃。黃嘉善命開城門出擊,經一番搏殺,韃靼死傷無數,黃嘉善大勝而歸,此即“三邊大捷”。黃嘉善因此升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褒贈“四世一品”。
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黃嘉善引疾歸即墨。此年即墨遇大災,黃嘉善出粟百斛、銀百兩賑濟災民。
1624年(明天啟四年)黃嘉善病逝,熹宗輟朝一日致哀,誥賜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保。黃嘉善著有《撫夏奏議》、《總督奏議》、《大司馬奏議》、《見山樓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