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名稱:麻源岩群
地層名稱(英文): Mayuan Gr.
階代碼: Pt1my
地區代碼: 37
命名:
李兼海、李希敏、王國平1985年創名。命名剖面位於福建省建陽縣東北約17km麻源村,參考剖面位於建陽西南約21km大金山(大金山組)和建陽東約5km南山(南山組)。
沿革:
該岩群廣泛分布於福建西北部的區域變質岩地層,60年代以前多認為屬於太古宇或元古宇。1962年,福建地質局區調隊將建甌地區的區域變質岩系命名為建甌群,自下而上劃分為小橋片麻岩組、連地片岩組及龍北溪石英碳酸鹽組,時代歸屬前寒武紀。1963年,福建地質局在南平召開的變質岩座談會上正式採用了建甌群一名,並劃分為上、下兩個亞群,時代定為前震旦紀。1974年,福建區調隊將建甌群自下而上劃分為迪口組、龍北溪組、大嶺組、松源組和吳壋組。1979年,福建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將建甌群自下而上劃分為迪口組、龍北溪組、東岩組、大嶺組、麻源組和吳壋組。1985年,李兼海等將其解體為新元古界下部的麻源群(劃分四個段)和下震旦統迪口組、龍北溪組以及上震旦統—下古生界。龔世福等(1987)將麻源群自下而上劃分為大金山組和南山組,時代歸屬前震旦紀。1991年,孫大中等沿用了麻源群的分組方案,但重新厘定了它的分布範圍,並將時代定為古元古代。1:5萬漁梁、永興幅(閩北地質隊,1993)中將混合岩化、以黑雲斜長變粒岩為主的變質岩組合稱為回向殿組,並置於由大金山組之下,兩者呈整合接觸。據此,福建地層多重劃分對比研究組(1994)將麻源群自下而上劃分為回向殿組、大金山組和南山組。本典採用將該群二分方案。
特徵:
主要分布於福建蒲城、建陽、建甌、松溪、順昌、南平、建寧、寧化一帶。自下而上劃分為:1. 大金山組 主要岩性為黑雲斜長變粒岩、黑雲石英片岩和黑雲片岩,其中有的含晶質石墨、鐵鋁榴石、夕線石、藍晶石及後生紅柱石,夾少量(次透輝)斜長角閃岩、石榴斜長角閃岩、白雲質大理岩和鈣矽酸鹽岩。其中發育條帶狀混合岩及少量的片麻狀均質混合岩或混合花崗岩。厚度830—3275m。該組含石墨礦床。2. 南山組 主要岩性為黑雲斜長(石英)變粒岩,其次為雲母石英片岩和雲母片岩,有的含鐵鋁榴石及後生的紅柱石。岩石中普遍發育已褶皺變形的同構造期的石英脈體,一般不含花崗質脈體。厚度為1970—6460m。該群遭受呂梁期中壓相系以低角閃岩相為主的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和區域混合岩化作用(金文山等,1992)。遭受4期的褶皺變形作用:第一期為等斜、緊閉、平臥無根褶皺;第二期也為平臥褶皺;第三期為斜歪褶皺;第四期為膝折構造(趙風清等,1993)。該群原岩以(雜)砂岩為主,其次為泥質岩,含少量安山玄武岩-玄武岩和碳酸鹽岩,即主要為一套含炭高鋁陸源碎屑岩為主的沉積岩系。玄武岩基本屬於拉斑系列,少數為鈣鹼系列,成分相當於大陸玄武岩。其形成的古構造環境為廣海沉積盆地(金文山等,1992)。袁忠信等(1991)獲得麻源群斜長角閃岩、變粒岩的全岩Sm-Nd等時線年齡為2116±22Ma。付樹超等(1991)獲得建寧地區斜長角閃岩全岩Sm-Nd等時線年齡為2682±148Ma。趙風清、 金文山等(1994)1獲得建寧地區麻源群3個(石榴)黑雲斜長變粒岩的Sm-Nd模式年齡分別為1841Ma、2082Ma、2293Ma。與中元古代馬面山群呈斷層接觸。
備考:
胡雄健(1991)2 對上述2682±148Ma的Sm?睳d年齡重新計算為2380Ma。(金文山)1華南北區深部地殼結構及演化研究報告(趙風清、金文山等,1994)。2胡雄健,1991,浙中變質基底的年代構造格架及年代地殼結構模式初論,浙江省地質科技情報。
編撰者: 金文山
作者1: 李兼海
年份1:1985
系名: 古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