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閃岩相

角閃岩相(amphibolite facies)是中級區域變質相。此相岩石是在中溫-高溫(最高為500℃)和中壓-高壓條件下形成的。溫度和壓力不太高時,形成綠簾石-角閃岩相岩石,溫度和壓力更高時,形成麻粒岩相岩石。

簡介

角閃石相(amphibolite facies)是中級區域變質相,該相岩石以中溫礦物組合、很少見變余結構構造為特徵,以基性變質岩中出現Pl(An)+Hb+Q組合為標誌,白雲母已接近理想成分。包括St帶、Ky帶、Sil帶。不同變質帶之間,除富鋁泥質變質岩礦物組合有明顯變化外,其餘各化學類型(富鉀泥質、長英質、基性、鈣質、鎂質)礦物組合無明顯變化。

角閃石、透輝石、綠簾石、斜長石、鐵鋁榴石和鈣鋁榴石等是角閃岩相岩石中出現的典型礦物。隨著變質強度的增加,角閃岩相的特徵性化學變化是綠簾石消失,斜長石中鈣成分增加。當發生變化的時候,原岩中的水一般消失。

角閃岩相岩石廣泛分布在造山帶中,是在這些褶皺較深部位形成的。

變質條件

T=500-600~700-800 ℃

角閃岩相 角閃岩相

P>0.2GPa (紅框區)

礦物組合

礦物組合 礦物組合

基性變質岩礦物組合(標誌性):Hb+Ca-Pl±Alm±Di(Cpx)無Opx(Hy)

泥質變質岩礦物組合:Ms+Qtz+Bi±Ky±Sil±Alm±Pl

岩石類型

富鋁泥質變質岩

在巴羅式中P/T變質區,角閃岩相富鋁泥質變質岩發育St帶、Ky帶和Sil帶。由於熱峰溫度仍在白雲母分解反應之下,富鋁礦物仍不能與鉀長石(微斜長石)共生。

St帶典型礦物組合為St+Alm+Bi+Ms+Q,典型岩石為十字石-鐵鋁榴石-雲母片岩;

Ky帶典型礦物組合為Ky+Alm+Bi+Ms+Q,典型岩石為藍晶石-鐵鋁榴石-雲母片岩;

Sil帶典型礦物組合為Sil+Alm+Bi+Ms+Q,典型岩石為矽線石-鐵鋁榴石二雲母片岩,無藍晶石。

十字石、藍晶石、鐵鋁榴石在岩石中常呈變斑晶產出,變斑晶中往往有大量基質礦物包裹體,出現各種嵌狀變晶結構;矽線石呈細小針狀集合體,嵌入石英或黑雲母中。隨著P降低,藍晶石將被矽線石乃至紅柱石代替。此外,鐵鋁榴石也將趨不穩定而被堇青石代替。

富鉀泥質變質岩和長英質變質岩

角閃岩相富鉀泥質變質岩和角閃岩相長英質變質岩礦物組合相同。

典型礦物組合Ms+Bi+Mic+Q,有微斜長石而無富鋁礦物,富鉀泥質變質岩雲母含量高,典型岩石為微斜長石-二雲母片岩;

長英質變質岩長石石英含量高,典型岩石為二雲母長英片麻岩。

原岩為花崗質侵入岩的正片麻岩在變形弱時可保留變余花崗結構和與圍岩的侵入接觸關係,按成分可稱為英雲閃長質片麻岩、奧長花崗質片麻岩、花崗閃長質片麻岩,以突出其原岩。這三類稱為“TTG岩系”,是前寒武片麻岩區最主要的組成岩石。

基性變質岩

角閃岩相基性變質岩典型礦物組合為Pl(An)+Hb+Q,典型岩石為角閃岩。可含鐵鋁榴石或透輝石,分別稱為鐵鋁榴石角閃岩、透輝石角閃岩。

通常變余結構構造不發育,但在弱應變地段,由基性侵入岩變成的正角閃岩可保留原生火成結構和與圍岩的侵入接觸關係。

鈣質變質岩

由於鈣鋁榴石的出現,該相泥灰岩組合與不純灰岩組合已區分開來,典型岩石分別為斜長石-鈣鋁榴石-透輝石粒岩和鈣鋁榴石-透輝石大理石。

鎂質變質岩

由於蛇紋石、滑石等低溫鐵鎂礦物為直閃石、鎂鐵閃石等中溫鐵鎂礦物代替,角閃岩相鎂質變質岩與綠片岩相、綠簾角閃岩相明顯不同,典型岩石為鎂鐵閃石片岩、直閃石片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