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群說明
對斜長角閃岩中的的結晶鋯石進行了U-Pb同位素年齡測試,其成岩年齡分別為18.93億~21.8億年,均屬於古元古代,地層總厚度大於2500m,出露面積約42km2,主要分布在大排嶺、海會寺、白鹿洞書院、棲賢寺、渭山嶺、秀峰、紅山窪、歸宗、溫泉、隘口、大華山一帶。
星子群下部,以灰黑色中厚層狀斜長黑雲片岩、石榴子石二雲片岩、石榴子石斜長二雲片岩為主,常夾片麻狀斜長變粒岩,另夾石英岩、角閃岩、斜長角閃片岩及藍晶石片岩、矽線石片岩、十字石石榴子石二雲片岩。
星子群上部的變質岩系自下而上可初步劃分為三段。地層總厚度大於1500m。
下段:以灰色中薄層狀及條帶狀二雲斜長變粒岩為主,次為灰色二雲二長變粒岩、鉀長變粒岩,均夾有石榴子石雲母石英片岩或石英雲母片岩,有時夾斜長角閃片岩。
中段:以灰色及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石英岩、石英岩、斜長石英二雲二長變粒岩為主,夾二雲石英片岩、石榴子石黑雲片岩及磁鐵石英岩。礫石成分以石英、矽質岩為主,礫徑小於4mm。原岩以海相含礫、長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為主,夾粉砂岩及泥岩。
上段:以灰綠色條帶狀綠簾變粒岩、石榴子石綠簾變粒岩為主,夾二雲石英片岩、十字石石榴子石二雲片岩、十字石片岩、大理岩條帶。向上逐步變成十字石片岩夾條帶狀變粒岩。原岩為海相鈣質泥岩、鈣質砂岩夾薄層泥質石灰岩。
角閃岩中的結晶鋯石U-Pb同位素年齡下交點為18億年,說明星子群的區域變質形成於18億年前的呂梁運動中。由於在揚子地塊東段數十萬平方公里範圍內,僅在廬山出露了一小塊古元古界星子群地層,是十分罕見的地質現象,是地質公園內最具特色的地層,研究程度相對較高。
星子群中的變粒岩,原岩為雜砂岩和岩屑砂岩,經岩石化學系統分析研究,基本上顯示具有大陸邊緣雜砂岩的特徵。
星子群的十字石榴子石黑雲石英片岩原岩為頁岩,其稀土元素分布型式與大陸邊緣雜砂岩、泥岩基本相符合。
星子群中的斜長角閃岩原岩為海相基性火山熔岩,經對其岩石化學的系統分析研究,其古構造環境,在ωSiO2-ω(K2O+Na2O)中,主要位於拉斑系列區,其次位於鈣鹼性系列區。在ωFeO*-ωMgO-ω(K2O+Na2O)中基本屬於拉斑系列,個別為鈣鹼性系列。其ωK2O平均為0.29%,相當於大洋型拉斑玄武岩的平均成分(0.24%)。
基本上都位於大洋玄武岩區,個別位於大陸玄武岩、安山岩區。稀土元素分布型式較平坦,接近於Condie(1976)的太古TH3型稀土分布型式。微量元素圖譜顯示相對較高的Rb、Ba、Th含量和較低的Cr含量而不同於洋脊玄武岩。與過渡拉斑玄武岩相比,其鉀含量偏低,Th、Hf含量偏高。
在地質公園北部渭山嶺至長壽村剖面上,星子群區域變質岩可劃分出黑雲母帶、微斜長石帶、矽線石帶、石榴子石帶、十字石帶、角閃石帶、藍晶石帶。
在地質公園西南部,星子群的變質相帶可劃分出:十字石帶、藍晶石帶、矽線石帶三個帶。十字石帶的礦物組合為Stur+Bi+Mus+Qz+Gl+Plag+Chl,十字石主要為篩狀變斑晶。藍晶石帶的礦物組合在變粒岩中為Bi+Hb+Act+Mier+Gi(Alm)+Kyi+Ept+SpHen+Qpag,在斜長角閃岩中礦物組合為Hb+Gi(Alm)+Ept+Plag+sphen+cpx,其中角閃石、石榴子石形成巨大斑晶。矽線石帶的礦物組合為Stur+Bi+Qz+sill+Opaq,矽線石呈變斑晶。矽線石帶常與熱動力變質疊加作用有關。
斜長角閃岩的2個角閃石樣品為陽起角閃石和鎂角閃石-陽起角閃石,在Si-AlVI圖解中位於角閃岩相區及其上方,在ωSiO2-ω(K2O+Na2O)圖解中位於綠簾角閃岩相區。據IIepuyk(1966)角閃石-斜長石溫度計,1個礦物對樣品(樣號522)所得溫度為520℃;在Plyusnina(1982)的斜長石中An含量與溫度關係圖解中所得溫度約為555℃,在Plyusnina(1982)的Capl-∑AlHb圖解中所得溫度約為545℃,壓力為510MPa。
形成條件
石榴十字二雲斜長變粒岩中的1個石榴子石樣品為鐵鋁榴石(a0=1.154039nm),在ω(CaO+MnO)-ω(FeO+MnO)圖解
中位於矽線石帶(近藍晶石帶),在ω(FeO+MnO)/ ω(CaO+MnO)-a0圖解中位於藍晶石帶。據ФеДъкиН(1975)的十字石-石榴子石溫度計,1對樣品(J92156)所得溫度為540℃。據石榴子石-黑雲母溫度計,1對樣品(J92156)所得溫度為500℃(IIepuyk,1966)及560℃(ΓЛебоВИЦКИЙ,1977)。星子群形成的溫壓條件:變質溫度約為530~600℃,壓力約為400~570MPa,推測其埋深於15~21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