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塘鄉

麻塘鄉隸屬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總面積19.6萬餘畝,共轄13個行政村,110個村民小組,2460戶,9869人,是一個漢、苗、侗、瑤四個民族於一體的典型少數苗族鄉。   

基本信息

麻塘鄉

麻塘鄉位於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西北方47公里處,東與楓木團苗族鄉接壤,西與懷化市會同縣交界,南與河口苗族鄉相連,北與聯民苗族瑤族鄉為鄰,東西寬約18公里,南北長約16公里,總面積19.6萬餘畝,占全縣總面積4.5%,其中耕地面積1.2萬畝,占6%,林地面積16.9萬畝,占86.3%,其他用地1.5萬畝,占7.5%。共轄13個行政村,110個村民小組,2460戶,9869人,占全縣人口的2.9%,是一個漢、苗、侗、瑤四個民族於一體的典型少數苗族鄉,全鄉境內政通人和,自2001年至今連續6年被評為市縣綜治先進鄉鎮。氣候條件。全鄉境內均為山區地帶,屬中亞熱帶山型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68.1毫米,多數集中在3—7月,平均日照1080.6小時,無霜期306天,平均氣溫15.8℃,地勢東北高,西北低,有兩條溪水較大的麻塘溪,發源於東北角狗窩界,流經莫鋤等七個村,在溪口入巫水,總長24公里,中上游多礁石跌坎,下游較平緩,平均流量2.66平方米/每秒。境內森林資源豐富,尤以楠竹最多,楠竹蓄積量達1200萬根,楠竹已成為該鄉支柱產業,楠竹生產培育和砍伐加工,名揚省內外,楠竹產業有了頭,騰飛的龍頭正帶領麻塘人民奔上全面小康之路。農林生產。建國前由於水利設施差,農業技術落後,農作物產量低,1950年糧食產量每畝僅148公斤,二、三產業落後,僅有一些手工作坊與手工業者和零散商業店面;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全國人民歷經艱辛,團結奮鬥,經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農村經濟逐漸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轉化;2006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達10260萬元,農業生產總值達608萬元,工業生產總值1200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達674萬元,農民人均可用收入2660元。交通運輸。在建國前主要靠肩挑背負,建很後黨委政府十分重視交通建設,代理全鄉人民苦幹50多年,一改過去閉塞狀況共修機耕道56條,總長169公里,架設石拱橋36座,特別是2001年大莫公路(自大壩塘至莫鋤村)因受山洪地質災害全部沖毀後,全鄉人民集資集勞,僅半年時間就恢復14.1公里鄉道通車,2006年水泥硬化完成了河口至麻塘15公里縣道,使交通外貌煥然一新,目前全鄉共有中巴車8輛,汽車8台,盤式拖拉機46台。水電建設。90年前有小型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僅300千瓦,總發電量40萬度;至2006年,通過招商引資等渠道,新修水電站6座,裝機容量達3100千瓦,總發電量460萬度;全鄉100%的村民組100%的農戶用上了照明電,工業用電也得到了滿足。社會事業。麻塘文化源遠流長,地方特色鮮明,有對山歌、耍龍燈、唱小調、剪紙、繡花、吹打樂、貼對聯等多種文化活動,平時民眾都自編自演,村民業餘時間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解放初期麻塘僅有完小1所,村小12所,學生296名,到2006年有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分中學部和國小部,共有學生846人,教職工67人,其中大專學歷以上教師43人,自2001年以來,學校質量逐年提高,2006年初三畢業會考和國小六年級抽考在全縣綜合排名前列,每年的鞏固率、合格率、畢業率均達100%;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6年,境內升入大中專院校學生達269名。衛生體育長足發展,現有衛生機構1個,衛技人員10人,床位16張,13個村都有醫療點。歷史上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亂早已絕跡,人口生育無政府主義的思想早已不存在了,人均壽命從58.1歲提高到63.6歲,民眾體育和學校體育深入開展,體育比賽記錄不斷刷新,在全縣比賽中均取得較好的成績,農村科技、新聞報導等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績,麻塘苗族鄉已成為神奇綠洲上鑲嵌的一顆璀璨明珠。[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