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簡介
麻城鎮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麻城鎮鎮政府駐麻城,人口25669人,面積176.3平方千米。位於荊門市東郊,地處鄂中金三角地帶,西鄰焦枝鐵路、207國道,東瀕漢水、荊潛省道、襄荊高速公路和在建的荊宜、已立項的荊漢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互通。投資3億多元的三峽變電站落戶境內。全鎮轄18個村,2個居委會,1個果園場,國土面積176平方公里,總耕地3261.8公頃,總人口26000人。境內土地肥沃,是湖北省重要的糧油商品基地,礦產資源豐富,擁有石灰石、石膏等多種礦石,已探明的石膏貯量達8。5億噸,素有荊楚石膏第一鎮之美譽。
行政劃分
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五豐橋、麻城、荊寨、蔡院、火山、裴廟、中山、龍井、斗立、官堰、鄧沖、荊港、雷集、橫店、官灣、朱廟、丁店、板廟、三青、長興。
經濟建設
經濟建設成績顯著。2005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0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09億元,農業總產值1.99億元。全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4億元,鄉鎮工業增加3.08億元,工業用電量2100萬千瓦時。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5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51元。全鎮現有規模企業7家,億元企業1家。農業以調優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狠抓糧油、雙低油菜、林果、畜牧、水產、蔬菜等六大主導產業,農業業化水平大大提高。工業著力實施“興工富鎮”戰略,立足資源優勢,拉長加粗石膏產業鏈條,做大做強石膏產業,全鎮形成了年產石膏140萬噸,加工石膏粉80萬噸的生產能力,誕生了一批如湖北龍源、台灣光邦、台灣資生堂等重點骨幹企業,產品暢銷國內,遠銷.海外。
工業
工業著力實施“興工富鎮”戰略,立足資源優勢,拉長加粗石膏產業鏈條,做大做強石膏產業,全鎮形成了年產石膏原礦300萬噸,石膏製品80萬噸的生產能力,誕生了一批如湖北龍源、台灣光邦、台灣資生堂等重點骨幹企業,產品暢銷國內,遠銷海外。工業集中區規劃占地2276.04畝,目前已投資600萬元完成了土地勘測、規劃和一期工業用地主幹道建設、征地補償和房屋拆遷等工作。
農業
農業以調優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狠抓糧油、雙低油菜、林果、畜牧、水產、蔬菜等六大主導產業,大力培育長江鵝業、金羽禽業、德勝生態農業、大金龍農業合作社等項目,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大提高。
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堅持規劃先行,最佳化布局。已完成了城鎮建設規劃修編工
作,正多方籌資完成城鎮基礎設施建設,08年預計完成300萬元城鎮建設項目投入。截至2007年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達1萬人,集鎮服務功能不斷完善,經濟輻射和要素聚集作用顯著增強。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鎮現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4所,在編教師187人,在校學生316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 100%;衛生院1所,各類衛生人員42人,衛生普及率100%;繼續推行了計畫生育“三結合”政策,計畫生育普及率達 100%;廣播電視事業有了新發展,實現了有線電視網路和城區併網,新增加電視節目22套,廣播電視復蓋率達100%; 2005年全鎮累計投入資金180餘萬元高標準建設連線麻城、長興、中山、裴廟、火山等5村9.5公里的油路,興建了帥火石渣路11公里;投資150萬元對自來水管網進行了改造,讓集鎮居民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投資65萬元對集鎮進行了硬化、亮化、美化、淨化;投資20萬元配套完善了福星樓工程,改善了五保人員的生活條件;投資25.5萬元為移民興建了水渠、公路等基礎設施。
精神文明建設、民主與法制建設得到加強。廣泛開展了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社會主義教育,堅持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大了農村文明教育普及力度,文明創建活動深入人心,加強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盡力為未成年人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廣開民主渠道,發揚民主作風,全面貫徹實施了政務公開、村務公開、民主監督和民主管理等制度,紮實開展了“四五’’普法教育,建立健全了維穩工作網路,保證了社會的安定團結。
歷史名人
周培公,漢族,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麻城鎮官堰村
人。
康熙年間刊刻的《先賢詩佩》卷五記載:周昌,字培公,宛城人。父早喪。先生娠甫十歲,李自成寇荊郢間,母孫夫人殉難死,先生落魄無依。為州卒小吏,旋附顯者入都門,充內閣供奉。康熙丙辰,固原提督王輔臣叛,先生進謀曰:“關陝天下之脊也,吳逆(三桂)不從川據陝而戀棧常岳間,誠出下策。今輔臣舉足輕重,實系天下安危。雖因一時激變通吳、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國恩,猶盲之不忘乎視,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諭之,必復降。
農村衛生建設
麻城鎮為鼓勵、支持社會力量發展衛生事業,提高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強農村衛生建設,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結合雷集衛生所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麻城鎮以中共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為指針,堅持積極穩妥、保持穩定、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加大農村衛生改革力度,對衛生所實行退公轉民,以推動衛生產業快速發展,更好地服務於人民民眾身體健康和經濟建設。
二、基本情況
麻城鎮雷集衛生所建於1956年1月,現有職工10人,其中在編在崗職工4人,退休職工5人,聘用人員1人。衛生所現有土地使用面積3525.84平方米,截止2004年12月底,衛生所擁有固定資產17.6919萬元,流動資產5.1541萬元,負債總額為3.8977萬元。衛生所年均業務收入為6萬元,人均工資水平540元/月。衛生所的發展和職工的生活非常困難,改革與脫困勢在必行。
三、改制形式
麻城鎮拍賣出售,整體轉讓,以拍賣變現資金和財政補助經費用於改制。改制
後實行自主辦醫,依法經營。
四、實施步驟
麻城鎮改制工作分為四個階段進行,力爭在年底前全面完成。
第一階段:宣傳動員。主要任務:召開動員會,做好宣傳發動和思想教育工作,嚴明工作紀律,統一思想認識為改制工作順利開展奠定思想基礎。
第二階段:資產評估。主要任務:按照相關規定,由有資質的評估公司評估,確保資產估價真實準確。
第三階段:公開拍賣。主要任務:一是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發布公告,廣泛宣傳。二是報名登記。凡自願參加競買的,按區衛生局發布的拍賣公告要求,到區衛生局申報登記。三是面向社會公開競價拍賣。以淨資產、無形資產為拍賣標的,實行公開競價拍賣。確實無人競價的,實行協定出售。在同等條件下,衛生所在職人員可以優先購買。四是收取拍賣價款。原則上要求一次性交清價款。五是簽訂協定,並進行法律公證。六是移交資產和債權債務,辦理移交手續和執業證件變更手續。
第四階段:處理遺留問題。
五、具體問題處理和優惠政策
1、人員。5名退休人員養老金由區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實行社會化發放。對4名在編在崗職工,根據實際工齡,每滿一年發給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一個月的補償金,養老保險費由單位交至2004年12月31日(個人部分自己承擔)。職工一次性領取補償金後,解除與單位的人事關係,進入人才市場自主擇業,其檔案移交勞動部門管理。自謀職業人員繼續到社會保險機構繳費的,原繳費年限可連續計算,按規定享受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對聘用人員1名予以清退,根據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一個月的補償金。
2、土地。購買方對土地使用權實行買斷,具體標準按國家土地政策執行。
3、資產。衛生所拍賣後,購買方對資產具有使用權和處置權,可以改變原有的使用性質。
4、債權債務。衛生所現有債權債務,按總資產出售的,債權債務由出售方承擔;按淨資產出售的,其債權債務由購買方承擔。
5、管理。購買方必須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國家法律法規範圍內從事經營活動。繼續行醫的,要自覺接受衛生主管部門的行業管理。
6、名稱。購買方可以繼續使用衛生所的名稱,也可以自主冠名,但須按國務院頒布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規定的有關程式辦理更名手續。
7、優惠政策。
(1)在衛生所拍賣過程中,土地、財政、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
門要密切配合,大力支持,搞好服務。在收費上,凡辦證、換證的一律只收工本費;其他政策性收費按下限收取,並儘量給予減免。
(2)公開拍賣時,雷集衛生所職工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權,並可以享受優惠價5-10%。
(3)改制後,繼續行醫的,醫療服務價格放開,由辦醫者自主作價,接受物價部門指導;經營地點放開,既可以在原址辦醫,也可以在區域範圍內自主選擇地點辦醫,報衛生主管部門審批。
六、組織領導
麻城鎮為加強對衛生所改制工作的領導,區政府成立雷集衛生所改制工作領導小組,副區長朱才坤任組長,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韓國凱、區衛生局局長曾廣智任副組長,土地、財政、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麻城鎮等有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衛生局,吳榮華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衛生所改制工作。
農民夜校
2007年6月21日黃昏,掇刀區麻城鎮火山村100多村民吃完晚飯便早早聚集到村委會,他們要在這裡的“農民夜校”聽華中農學院專家講水產養殖課。鄉村課堂明亮的燈火伴著屋外的蛙鳴,別有一番風情。
據介紹,麻城麻城鎮有19個這樣的農民夜校。這些夜校大都設在村級辦公場所,有的就設在農村文化中心戶的家中。
麻城鎮素有“荊楚石膏第一鎮”美譽,豐富的石膏資源吸引了境內外多家企業投資興業。麻城鎮農民忙時務農、閒時到附近工廠打工成為新的 生產方式,當地經濟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麻城鎮有12個村被各級政府納入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新農村建設中如何進一步提升農民增收能力,同時加強科技、法律、衛生等 綜合知識的教育,成了麻城鎮一個新的課題。2006年,借湖北省村級陣地組織的建設和完善的契機,麻城鎮委、鎮政府決心把興辦農民夜校作為培養新型農民的切入點和突破口。2006年6月,第一家農民夜校在火山村誕生了,19個村(場)的夜校於當年陸續掛牌開班。
農民夜校的輔導課目由鎮農業服務中心、鎮委黨校根據農民的需求確定,鎮裡組織、宣傳部門指定專人負責聯繫和邀請各類專家授課。經過2年實踐,授課內容從最初以農村實用技術為主逐步發展到 法律、 衛生、 文化、時事政治等,夜校還配置了電視、音響等電教設備及書報刊讀物。隨著課題越來越寬,條件越來越好,村民“有課聽講座、無課看書報”正形成 習慣。
據統計,麻城鎮農民夜校自開班以來,已舉辦大型講座70多場次,提供致富信息1000餘條,受教育村民達3000餘人次。火山村6組村民胡以兵承包有30畝魚池和10畝龍蝦池,前些年憑經驗搞生產,收入始終上不去,經過幾次農民夜校的專題培訓,掌握了一手過硬的水產技術,2006年以來光養殖一項就收入3萬多元。“以前搞養殖有兩怕,一怕沒資金,二怕沒技術。有了農村信用小額貸款和農民夜校,基本上解決了這兩怕,膽子大多了!”胡以兵說。
留守家屬服務
2007年4月25日,省婦聯副主席趙吉鳳在對麻城鎮建立留守家屬綜合服
務體系項目建設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後,確定麻城鎮將作為全省首批農民工家屬綜合服務體系(簡稱“留守家屬服務中心”)建設項目4個試點鄉鎮之一。
建設“留守家屬服務中心”是中央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建立並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後顧之憂的一項惠民措施。作為湖北省該項目的試點鎮,麻城鎮將得到專項補助資金40萬元。
鎮區是外出務工人員比較集中的輸出地,每年有數萬人在外地打工。據統計,僅麻城鎮就有外出務工人員1952名,留守家庭830餘戶。其中父母雙方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317人,子女在外務工的留守老人412人,丈夫在外務工的留守婦女531人。留守家屬的生產、生活和教育已成為當地政府密切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麻城鎮為解決這一問題已經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麻城鎮在裴廟村組建了留守兒童託管中心,為裴廟村10名留守兒童開展了一次親情交流活動。在村級試點的基礎上,麻城鎮也利用原閒置的成人學校建起了鎮“留守家屬服務中心”。
在得到省專項資金補貼後,麻城鎮還將對原成校教學樓進行重新規劃,修建一個面積為300平米的食堂,建成50平米的電教學習室、50平米的電話吧;並添建書報閱覽室和兒童託管室等。
“留守家屬服務中心”建成後,將以服務本地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為主,以服務外來務工人員家屬為輔。對留守兒童進行集中託管,對留守兒童進行作業輔導、健康心理輔導;對留守婦女定期組織健康知識講座、法律知識培訓、各項技能培訓,提供心理諮詢等;對留守老人提供生活、娛樂場所,並提供部分社會保姆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