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稈貼畫簡介
麥稈貼畫,這種集刺繡細膩的格調、國畫雄渾的筆觸、水彩清麗的情趣、油畫斑斕的色彩於一體而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藝術,已成為潮汕特有的工藝奇葩。而發展任何一項藝術,創新一種新工藝都必須經過艱苦的過程。醉心於這項藝術的工藝師林利飛,先後寫出《麥稈草漂染工藝》、《麥稈貼畫色彩初探》等論文,並研製出“草皮”漂白配方以解決長期以來無法解決的漂白草皮黴黑點的問題,包括研究麥稈色彩的特點、麥稈色彩運用四要素、麥稈色彩的技法、麥稈色彩的設計以及色座標表的運用等內容,把麥稈貼畫的工藝理論化。
發展歷史
麥稈貼畫是在麥稈編結的小工藝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世紀40年代,廣東潮州綢緞莊開始兼營在黑底色紙片或綢緞上拼貼本色麥稈的麥稈貼畫,風格簡樸,銷往東南亞各國。1948年,潮州“泰發號”專營麥稈貼畫,銷往香港。同年,浙江浦江麥稈貼畫也成為著名的工藝品。1956年,潮州創製彩色麥稈貼畫。1958年,黑龍江哈爾濱的麥稈貼畫在傳統平貼技法的基礎上發展出浮雕形式的麥稈貼畫,有的還以烙畫表現松鼠的皮毛和爐、鼎等仿古銅器。
現代狀況
70年代以後,潮州麥稈畫品種發展至三四十種,計有大屏風、掛屏、小畫片、賀年片、書籤、像卡、袖珍盒、茶葉盒、首飾、聖誕節吊件、各式禮品盒等。這個時期麥稈貼畫在工藝形式上,可分為平面、立體兩種,用途又可分為欣賞陳列品和欣賞實用品。欣賞陳列品包括屏風、掛屏、日曆板、書籤、賀片、仿古小畫片和摹仿郵票開式的小彩卡等,這類產品中以1978年創作的大屏風為代表作。該屏風高180厘米,寬240厘米,以松鶴為主體,兩旁配以梅、蘭、菊、竹。這些半立體的畫面,都用本色麥稈加工而成。欣賞實用品有各種立體造型的盒類、鏡框、文房四寶和小吊類玩具。盒類用途有首飾盒等多種多樣;吊類有動物、小天使等各種聖誕題材。製作時,在紙質或塑膠質的胚胎上貼上著各種花紋的麥稈草片,再經噴染晾乾,使之形成美觀精緻的產品。盒類最先生產的是圓、方等簡單造型,繼而發展為多種變體幾何形和各類昆蟲、鳥獸形體;貼飾也由平面花紋發展為浮雕圖案。到80年代以後,花色品種達3000個以上。在藝人神幻的手裡,原來賤若蹩履的麥稈變成金箋玉葉,彩霞霓虹,使畫屏上的屋宇金碧輝煌,河山壯麗,粉蝶撩動於花叢,鳥雀飛翔於樹梢,而人物走獸也盎然生趣。被譽為潮州麥稈畫代表作的半浮雕《松鶴延年》大屏風,主體畫面上10多隻丹頂鶴歡樂地棲息於蒼松之間,或展翅高翔,或振翅欲飛,或屹立枝頭、嘎然長鳴,呼朋引類;梅蘭竹菊清麗瀟灑,相映生輝。該大屏風畫面用大小麥稈原色同色調和深淺明暗互用,並以棗紅天鵝絨為襯地,以梅花蕊作花邊,顯得金碧輝煌,雍容華貴。該作品曾被選為全國工藝美術展品,其後送巴黎展出。另,杜英豹的《花鳥屏》,也曾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造型藝術展覽會上展出而風靡一時。
工藝分類
麥稈貼畫分為本色和套色兩種。本色的麥稈工藝製品最初以編織形式出現。舊時每逢清明時節,鄉下人便採用剛收割的麥稈,編織成籃、笠、桌椅、轎子、扇子、駿馬等工藝小品,賣給城裡下鄉的掃墓人。1956年,辜秋泉創製染色麥稈畫,使麥稈工藝跨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開始出現套色麥稈畫:將麥稈染上各種顏色並有意識地讓其產生微妙深淺的色調,然後根據圖案的要求,巧妙地運用各種型號刀具進行切貼,使片、線、點在配合對比中發揮麥稈本身的反光作用,產生特殊的藝術意境。從本色到套色的發展進程中,藝人們最先感知到麥稈工藝技巧豐富,表現力強,風格多樣,有刺繡的纖細,國畫的韻味,油畫的渾厚和水彩的清麗,工筆、意筆隨意所生,無論表現人物、花卉、山水,還是臨摹複製名畫、照片,均能生動傳神,多彩多姿。
麥稈貼畫分類
麥稈貼畫按用途分為日用品和欣賞品兩大類。其中以日用品為主,有日曆板、書籤、賀年片、盒類(首飾盒、茶葉盒、禮品盒)、鏡框、請帖等。欣賞品主要有掛屏、屏風等,適用於家庭、公共建築、車船等室內裝飾。1978年,潮州創作的大型浮雕形式彩色麥稈貼畫屏風“梅蘭竹菊”,高180cm,寬240cm,是優秀作品。此外,還有聖誕樹飾物,如各種吊掛的動物形象玩具、聖誕老人、小天使以及仿古建築等,在國際市場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