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信息
【辭彙】麥客
【注音】mài kè
【釋義】曾在北方陝、甘、寧一帶流行的一種農民外出打工的一種方式,即每年麥熟季節,農民專門外出走鄉到戶,替人收割麥子。著名作家、批評家殷謙指出:“‘麥客’與‘刀客’如出一脈,前者是陝、甘、寧一些地方的農民在麥熟時節外出替別人收割麥子,俗稱‘趕麥場’,猶如民工;後者乃是關中武者替別人看家護院,猶如保鏢。隨著人民生活的逐漸好轉,這種傳統的勞動方式已經很少見了,不過它卻成為地方的一種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殷謙:《晚風集》)
【延伸】當代·殷謙雜文集《心靈真經》里有關於麥客的描述:“老人們說,大約是關中的人也走了西口,莊稼地里缺勞動力,麥子熟了就要及時收割,那時候就有人成群結隊的趕去收麥子,是為了賺些貼補家用的錢,久而久之就有了專門以此為職業的,這就叫做麥客。與甘、寧的麥客屬於一條根子的,關中的“刀客”也為一種職業,類似於保鏢,受僱於關中和山西一些富商,為他們保駕護航,乃至看家護院,刀客也非是一些訛傳中的只會打家劫舍的土匪強盜。”
在中國北方,由於各地麥子成熟時間的差異,一些以收割麥子為職業的人,換取收入。這些人大多體力較好、技術過硬、勤奮肯乾,這些人被稱為麥客。麥客的存在緩解了廣大農村地區在夏收時節面臨的時間緊、任務重與人手不足的困境。常有因這些問題而引起本是豐收之年卻因收割不及時而造成減產減質。因產麥區成熟差異性,如一般從東往西逐漸成熟,所以麥客中一部分是位於晚熟區,由北向南,由南返北,像候鳥一樣遷徙遊走,一路收一路走,等麥客走到自家門前,自家的麥子也熟了;另一部分是早熟區的農民等自家收割完後便前往相對晚熟區收割。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成群結隊,其中有兄弟同行,還有父子同行甚至夫妻相隨,來到產麥區,尋人僱傭,替人割麥,用汗水換取微薄的收入,以補家庭短缺或尋找生路。產麥區的人稱他們為“麥客”。麥客們一般帶一個乾糧袋,拿一把鐮刀上路,還有不能少的被褥。麥客至少在明清時的中國地方志中就有記載。“文革”十年里麥客銷聲匿跡,直到家庭承包制實行後麥客又首先新出現在關中農村。
在農業機械化後每年都有大量收割機走南闖北收割小麥,又叫跨區機收小麥,他們因和麥客有著相似點 ,他們也被稱為“麥客”、“現代麥客”、因其是機械收割也被稱為“鐵麥客”,“機械麥客”,所以引申為只要是替人收割小麥的甚至不收取費用只是幫忙的都成為麥客,和這個詞最開始使用一樣,是一種敬稱。
今昔差別
以前的麥客都是幾乎都是因生活所迫在農忙時離家替人割麥來填補家用,類似於農民外出打工,但那時的生活工作環境惡劣,如他們帶的被褥是因為要經常露宿,他們一般露宿在村鎮一些屋檐下,甚至露天下,如同難民,在那裡等待僱主,偶爾才會夜宿僱主家,因為一幹完活就走了要尋別的僱主,而且半天就完了,除非因收割面積大或來時是傍晚,再有就是飲食方面,一般僱主都會管飯,因為夏收時間緊,工作強度大一般飲食僱主都會善待,但也有例外,如是飯後工作肯定會款待,要是完工後吃飯有些吝嗇僱主會敷衍。他們領到工錢以後仍然很節省,除必須花費外是不會動用工錢的。
現代麥客(又稱鐵麥客,機械麥客)是機械收割,小麥成熟後不及時收割會減產減質,每年到這時候,政府會對他們像開通綠色通道一樣給予特殊照顧,如免過橋費,高速收費等。他們和傳統的麥客一樣也是結伴外出,但是工作還是生活上,已經和傳統麥客截然不同了,最顯著的是他們的工具--收割機,有好多的機器所有者是僱傭專職司機來操作,他們只是收取收割費的,或者與僱傭者或親朋輪流操作。
相關詩文
麥客究竟在黃土高原上形成了多少年代,已無據可查;所能知道的只是,麥客作為黃土高原上特有的“生態現象”,猶如候鳥一般遷徙勞作,卻已經很多年了。
每年6月前後,關中小麥就陸續黃熟了,金燦燦的,如一片海。有風送過,麥浪滾滾。鄉民們忙活起來了。那時候還少有聯合收割機,全家老少齊上陣,人手還是緊張。於是,麥客就來了,一批批的。
麥客,是西北人的叫法,即在夏收時節相幫著鄉民割麥的另一群鄉民。他們是過客,到了異鄉就三五成群地聚攏在鄉鎮某個陰涼一些的地方,等著被人雇用。他們衣著簡陋,頭髮蓬亂,操著生硬的外地口音,袒著黝黑的胸脯,臉卻是笑著的。定格了,就是一幅黑白的版畫。一把鐮刀,一頂草帽,一個化肥袋改裝的扁平行囊,就往往是全部的家當。他們或坐或臥地說笑著,緊盯著來往的人。有人過來了,他們簇擁過去,幾個幸運者很快講好價錢就跟了來人去幹活了。剩下的人散了開去,悻悻地回去坐著臥著,繼續等待。
麥客幹活,是很賣力的,在6月已很毒辣的驕陽底下,拱著腰,鐮刀飛快地揮舞著,麥桿被割斷時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單調而悅耳。邊割邊捆,立成厚厚的一簇。扭過頭,是黑乎乎齊整整的麥茬;轉回身,依然是金色的麥海,麥客成了海岸線的推進者。
很少有風,烈日裸烤著大地。田間偶爾能聽到螞蚱的鳴叫,沒有夏蟬那般聲嘶力竭,卻也響亮,仿佛在感慨生命的不易和匆匆。何嘗不是呢?麥客來去匆匆地奔走於異鄉,關中小麥由東至西熟過去,他們也就從東往西奔走,只希望能多割些天多割幾畝。畢竟,暑假一過,孩子們又要繳學費了。
大量出汗、辛勤忙碌,如同每天的麵條和稀飯一樣,麥客已完全習慣了。他們如同泥土那般平凡而厚重。活幹完了,索性蹲坐在地頭的樹蔭里,喝茶閒侃,就地一躺,時常就能響亮地打起鼾來。
麥客的生活,就是這樣簡單而勞苦。
延伸信息
中國麥客網
中國麥客網:麥客即Maga,是magazine(雜誌)的簡稱。
麥客商城
麥客 現指經麥客商城提出,麥客是對buyman意譯,是指在網上進行買賣東西的人。
一本書
書名:紙上紀錄片,在路上 系列
麥客
作者:侯登科,
出版發行: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版次:2000年7月第1版,2010年7月第1次印刷
書號:ISBN 978-7-5452-0691-3/J,403
定價:25.00元
2001年獲得《中國作家》雜誌年度散文一等獎。
“麥客”是我國地處黃土高原的陝、甘、寧三區特有的現象,尤其陝西關中居多,已經延續了近百年歷史。每到麥收季節,“麥客”們便走出家門,開始他們的“趕場”生活。
這本《麥客》畫冊是由攝影家侯登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深入生活,追蹤拍攝,採用紀實的手法,描述了具有濃郁西北鄉土風情的有關“麥客”的生活歷程。畫冊第一次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表現和紀錄了“麥客”的真實歷史和文化現象。
侯登科,1950年7月16日,生於陝西鳳翔,1969年12月成為西北鐵路局一段工人。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事攝影,受星星畫展,四月影會影響,風格自由多樣。1983年參加《白北攝影作品聯展》,成為中國最早一批自由攝影師。1985年,組織舉辦《西北風》攝影展,從此確立以西北為主要創作題材。上世紀90年代,他先後憑藉1997年與另兩位攝影家合作的攝影集《四方城》與2001年拍攝的《麥客》確立了在紀實攝影界的地位。2003年2月3日,侯登科因病去世,享年5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