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1
麋茸丸來源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八。組成
麋角屑500克(以酥拌炒微黃) 熟乾地黃90克 巴戟 黃耆(銼) 牛膝(去苗) 人參(去蘆頭) 獨活 萆薢(銼) 白茯苓 桂心 肉蓯蓉(酒浸一宿,去皺皮,炙) 附子(炮裂,去皮、臍) 澤瀉 續斷 芎藭 檳榔 防風(去蘆頭) 當歸(銼,微炒) 鹿角膠(搗碎,炒令黃燥) 白蒺藜(微炒,去刺)各30克用法
上藥搗羅為末,以生地黃汁300毫升、酒300毫升相和,入酥300毫升,煎成膏,和諸藥末。若硬,即用煉蜜同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時以溫酒下30丸,加至40丸。主治
方劑2
處方來源《本事》卷二。
藥物組成
麋茸1兩(治如鹿茸,無麋茸以鹿茸代),舶上茴香半兩(炒香),菟絲子(酒浸曬乾,用紙條子同碾取末)1兩。
主治
腎經虛,腰痛不能轉側。
製備方法
上為末,以羊腎2對,法酒煮爛,去膜,研如泥,用上藥為丸,如梧桐子大,陰乾如腎膏,少入酒糊佐之。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心溫酒、鹽湯送下。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麋乃澤獸也,氣味甘溫,入足少陰;菟絲子氣味甘平,入脾腎;舶上茴香氣味辛溫,入肝腎;羊內腎氣味辛甘溫,入足少陰。此雖腎虛腰痛,必有水氣陰濕之邪相感而起,故補腎藥中必兼補脾之藥。
中藥方劑之M開頭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