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角

麋角

為鹿科動物麋鹿雄性(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的骨化角。每年春、冬二季雄麋鹿骨化的老角脫落後拾取,洗淨,晾乾。食物主要為草及水生植物。本種屬我國特產種,清代已飼養於北京南苑,無野生,後被運至英國,我國絕跡。80年代末期由英國政府歸還於我國,現飼養於北京和江蘇兩地,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草和水生植物為食。每年兩次換角,夏角6-7月生長,11-12月脫落,此後生出1對冬角,翌年3月後落角。味甘,性溫,無毒。歸腎經。具有腎壯陽、填精補髓、強筋骨、益血脈的功效。主治腎陽不足、虛勞精虧、腰膝酸軟、筋骨疼痛、血虛證等病證。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骨化角。

性味

甘,溫。

歸經

腎經。

功效

腎壯陽,填精補髓,強筋骨,益血脈。

主治

腎陽不足,虛勞精虧,腰膝酸軟,筋骨疼痛,血虛證等病證。

相關配伍

1、治真元虧耗,榮衛勞傷,精液不固,大便不調,食少乏力,久服填骨髓,補虛勞,駐顏色: 生糜角(鎊為屑)十兩,附子一兩。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九,空心米飲下。(《雞峰普濟方》麋角丸)

2、治五痿,皮緩毛瘁,血脈枯槁,肌肉薄著,筋骨羸弱,飲食不滋,庶事不興,四肢無力,爪桔,發落,眼昏,唇燥,疲憊不能支持: 鹿角(鎊,酒浸一宿)一斤,熟地黃四兩,大附子(生,去皮、臍)一兩半。上用大麥米二升,以一半藉底,一半在上,以二布巾隔覆,炊一日,取出藥與麥,別焙乾為末,以浸藥酒,添清酒煮麥粉為糊,搜和得所,杵三千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九,溫酒、米湯任下,食前服。(《三因方》麋角丸)

3、治卒心痛: 糜角,炙令黃香後,末,和酒空腹服二錢匕。(孟詵)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

禁忌

陽盛陰虛者忌之。

炮製

一、採集加工

每年春、冬二季雄麋鹿骨化的老角脫落後拾取,洗淨,晾乾。

二、炮製方法

可五寸截之,中破,炙令黃香後,末。

生理特性

麋鹿,屬於麋與馴鹿之間,大小和歐洲的赤鹿相近,體長約2m,高約1m余。雄者重約200kg,雌者約100kg。尾長約70cm。頭似馬而非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驢而非驢,蹄似牛而非牛,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無。角的主枝叉分為前後2枝,前枝再分歧成二叉,後枝長而直,不再分叉。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側蹄顯著。毛色淡褐,背部稍濃,腹部較淺,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紋。冬季毛長而蓬,顯棕赤色,幼獸有白色斑點,生後3月始消失。

生長環境

食物主要為草及水生植物。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呈分枝狀,長約50 cm。角無眉叉,主幹離頭部一段距離後,分前後2枝,前枝再分歧成二叉,後枝長而直,不再分叉或近枝端處有一短叉,枝端漸細。基部有盤狀突起,習稱“珍珠盤”。表面淺黃白色,無毛,有光澤,具疣狀突起,習稱“骨釘”,並有縱棱。質硬,斷面周圍白色,中央灰黃色,並有細蜂窩狀小孔。

顯微鑑別,角橫切面:主要由骨密質和骨疏質組成。骨密質中有許多哈弗系統,每個哈弗系統由一個圓形哈弗管和以哈弗管為圓心的數層環行骨板及骨陷窩組成,並可見許多黃色球狀物。骨疏質部分可見明顯的骨板。骨陷管排列不規則,呈類圓形或短梭形,骨小管由骨陷管內伸出,作放射狀排列,呈短線狀。

分布區域

本種屬我國特產種,清代已飼養於北京南苑,無野生,後被運至英國,我國絕跡。80年代末期由英國政府歸還於我國,現飼養於北京和江蘇兩地,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