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據民俗學家劉大白1926年考證,清人屈翁山的《廣東新語·詩語》中記載:“疍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可見鹹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過去,浮家泛宅的人不斷來到珠江口沿海一帶沖積平原上,散居在中山、斗門、順德等地,以種禾、蔗、蕉、養魚為主,同時也種桑養蠶,操捕魚業,人們稱他們為“疍家人”,講疍家話為主。他們在開發美麗家園的同時,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產生了豐富的民歌。坦洲是鹹、淡水交匯的中心地帶,更是落足的好地方。故此,中山鹹水歌,坦洲最為歷史悠久,流傳廣泛,仍然保留著傳統唱法。
簡介
鹹水歌是流行於廣東省中山市坦洲鎮附近以及民眾鎮一帶的傳統民歌,是當地勞動人民在田間、基圍、河堤樹下自娛自樂和談戀愛時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
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們為調劑生活,增加村與村之間的友情,逐漸形成了一種對歌酬謝的習俗。各地多半在農忙之前或收穫之後,搭起歌台,進行比試;中秋節時,還把船搖到江心,連成“中山鹹水歌擂台”。鹹水歌的分布中心在廣東的中山和東莞沙田鎮,因歌腔不同而分為“中山鹹水歌”、“大繒歌”(流行於中山大繒的鹹水歌)、“姑妹歌”(加襯詞“姑娌妹”的鹹水歌)、“高堂歌”(流行於高堂地區的鹹水歌)等。
分布
鹹水歌是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傳統漁歌,又稱“白話漁歌”,鹹水嘆'、'嘆哥兄'、'嘆姑妹'、'白話漁歌'。主要流傳於中山、珠海、番禺、順德、東莞、陽江、湛江、新會等地。
廣東湛江鹹水歌
鹹水歌是粵語方言地區沿海船民漁家傳唱的一種民歌。廣東省湛江市地區主要流行地有:吳川市黃坡鎮、湛江坡頭區、硇洲島與雷州市烏石鎮、企水鎮一帶的沿海漁港,鹹水歌腔調與珠三角地區的鹹水歌大致相同或相似,一般以兩句、四句為一段落,加插襯字拉腔較多,如:呀哩、叻喔、叻囉、呢、姑又妹、哥又兄等,音調較為婉轉纏綿。
名字緣由
此外,廣東沿海其他地區如陽江、電白及香港長洲島、澳門等地有與“正宗”鹹水歌曲調相近的漁歌。上述這些地區長期同大海的鹹水打交道,鹹水歌之得名即與此有關。
性質特徵
構成
鹹水歌有長句,短句兩種形式,各有不同的音調和拉腔,而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它一般是由上句和下句組成,也就是單樂段體,這種單樂段體多數用在獨唱或是問答式的對唱曲中;也有由四個樂句組成的復樂段體;有時,因為歌頭、襯詞,或者是敘事的需要,會把樂段擴充或延長,從而構成不拘一格的自由體,如'長句鹹水歌',或是敘事形式的長詩,但其結構基本上還是保持在四句為一樂段的復樂段體。
旋律
它是以第一、二樂句為基本形態作旋律發展,除了歌頭、中間的停頓和歌尾基本固定外,中間的旋律都是圍繞主音以二度級進、上行或下行、加花或減花來表現;樂句中間的旋律構成多數是'因字落腔',服從於語言聲調的高低,處理比較機動靈活。因此,同是一個唱腔的'鹹水歌',第一段詞的旋律和第二段詞的旋律就會有所不同,只是它的歌頭、歌尾或拖腔不變,這就形成了'鹹水歌'的特點。
節奏
而從生活狀態上來說,鹹水歌的節奏,是與水上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這就好比藝術的產物,與藝術的創作者永遠有著一種'神秘'的聯繫。這種聯繫或許就是一種'共鳴',節奏上的共鳴。水上居民的生活,是搖擺的,因為要划船,因為水會打在船身上而使船開始搖晃;所以,鹹水歌也是在搖擺或劃漿的基本節奏上組成的,是以正規節奏為主,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交替使用,又因語言和感情的需要,出現附點音符和切分音,從而使不正規節奏在對置上起著變化,給人以優美,流暢的感受。聽著鹹水歌,恍如看見水上千帆相競的壯美景象。
演唱形式
鹹水歌一般由上下兩句組成單樂段,或由四個樂句組成復樂段。有獨唱、對唱等形式。而以後者為主。對唱採用男女互答形式。
發展歷程
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記載的三首採茶歌,即在東莞至今傳唱的《十二月採茶歌》中的前三段。鹹水歌經過漫長的年代,到了民國年間,仍是疍民喜聞樂見的歌曲。新中國成立後得以廣泛流傳,文化大革命期間遭遇封殺,到了改革開放的現代,受到現代文化的衝擊,面臨著瀕危的狀況,迅速搶救和保護鹹水歌成了迫切的問題。
傳承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以及當代文化思潮的影響。到了現在,沙田地區除了先鋒、立沙島幾條村還有些許老者唱鹹水歌,其他的村都已經幾乎沒有人在傳唱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受到上個世紀“文革”的衝擊。“文革”時期對民間文化的衝擊,對文化發展來說是一場浩劫,使鹹水歌受到了滅頂之災,被斥之為“封、資、修”毒素,以“破四舊”的做法加以抵制消滅,鹹水歌在水鄉銷聲匿跡,使鹹水歌產生了斷層。
二、改革開放,經濟社會得到了發展,但卻使原生態的鹹水歌,不但失去了生存的環境,還缺乏足夠的保護措施。受當代文化思潮的影響,年青人的審美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對傳統文化的東西不感興趣,加之鹹水歌的老藝人相繼去世,使一些鄉鎮的鹹水歌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境。
傳承的重要性
坦洲是中山民歌的發祥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山鹹水歌曾鼎盛一時。文化大革命期間,鹹水歌被禁唱,十年的斷層對坦洲的鹹水歌衝擊很大,今目錄年七十歲的老人可能還依晰有記憶,而50歲的人只能是會唱一點點。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代著名歌手,如由五十年代起就全國、全省聞名,一直是鹹水歌頂樑柱的歌王何福友、梁容勝、陳石等相繼去世,現今坦洲現存能有系統地唱鹹水歌的已不會超過10人,而且他們大多年事已高。
再加上外來文化的大量湧入和年輕一代文化意識、價值取向的改變,使鹹水歌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關方面調查顯示,當地多數人已不知鹹水歌為何物,鹹水歌的瀕危狀況可想而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中山鹹水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