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鷺江道建於1929-1932年,當時全長1563米,寬13.4米。鷺江道是廈門道路的一條主幹道。鷺江道在古代是水域地帶,它的西北部(今浮嶼角至廈門第六中學)是鷺江水、篔簹港水的交匯處。明末清初鄭成功據廈時,這裡就是他操練水師的水域。它的東南部(今思明南路)舊時之所以俗稱“水流住”“後路頭”,就是因為鷺江水一直流到這裡才止住,並且有個可以靠船的渡頭。 滄海桑田,水域築堤岸路面成為鷺江道,是經過三個時期、三段工程的。
1926年,廈門海軍司令部設立堤工辦事處聘請當時在廈門市政督辦公署擔任會辦的周醒南,兼任顧問,設計填築鷺江道堤岸。
1928年,鷺江道完成第一段堤岸,路面即當時的舊路頭、竹樹腳、典寶路頭、打鐵路頭、得勝路頭、磁街路頭、史巷路頭、港仔口路頭、島美路頭等。接著,第二、三、四段堤岸的填築,同時並舉。鷺江道第二段堤岸(自郵電局碼頭至媽祖宮碼頭),地處鬧市,築成後的地皮訂價每方丈高達三千元,而且僅憑一紙設計圖預售,竟然引起爭購。原因是當時南洋各埠發生經濟危機,華僑紛紛匯款來廈,爭購地皮,建設店屋,作為歸國之計。由於預售地皮,填築工程費用有著落,進展較快,不到一年就建成。然而,在一次海嘯中,這段堤岸,全部崩塌。崩潰的原因,據負責施工的工程師說,是作為堤基的中國松樁,被蛀蝕之故。於是,改用美國松樁,重新構築,到1930年時修復。可是,不久又全段崩潰。但具體真相不明。
由於情況不明,難於重建,況且前後兩次填築已耗資七十多萬元,經不起再有損失。於是,改招外商承辦。1931年,荷蘭治港公司承包了這項工程,並於1932年大功告成,因此鷺江道這第二段堤岸,直到今天仍然巍然屹立,是在於該公司的設計,除基樁堤身改用鋼筋混凝土外,並在堤岸內側填土地段,也密植鋼筋混凝土樁,還蓋上鋼筋混凝土板,連線堤基,鞏固堤身。填築鷺江道第三段堤岸路面時,廈門新區闢地較多,地皮不再緊張,無人爭購,築堤工程費用來源也就枯竭。因此,鷺江道第二、三、四段路面,都無力完成,直到解放後才全部完成。
規劃改造
1996年以後,廈門對鷺江道重新進行規劃和改造,保留了3座碼頭,即和平碼頭、廈鼓輪渡碼頭和內河客運碼頭;拓展了堤岸,道路拓寬到44米,建設了觀景平台和觀海長廊,擴大了海濱公園,建設了地下通道,形成了公共運輸樞紐。可以在這裡看到“廈門一等郵局”、鷺江賓館等古典建築,也可以看到國際銀行大廈、海關大廈、建設銀行大廈等現代建築。
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中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兩個線路均經過鷺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