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豐村

鶴豐村,是中國的一個地名,位於江蘇省海門市三廠鎮,該村以扣蟹養殖為主。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鶴豐村位於江蘇省海門三廠鎮東北部,原以養殖扣蟹出名,目前扣蟹養殖一直穩定在300畝左右。現在又投資大棚種植,首期投入200萬元,鶴豐村黨支部流轉了300畝土地,土地租金第一年每畝800元,以後租金每年以每畝20元遞增,並為老百姓無償提供300畝的大棚鋼管。

經濟發展

鶴豐村耕地2235畝。近年來,以農業為抓手,發展種養業“三大基地”,即蘇336線北側800畝蝦蟹混養養殖基地,東南片400畝的四青作物基地,西南片200畝的高效設施栽培基地。
鶴豐村的蝦蟹混養養殖基地是從2002年開始發展的,當時只有50多畝,由啟東人經營,後來由海門能人接替,養殖規模逐漸擴大,現已達到800畝,其中扣蟹面積500畝,每畝年收入6000元。“四青作物”普及率較高,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一些。種植面積已由2000年的200畝擴展到400畝,2009年將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預計達到500畝。
在發展農業、擴大種養業“三大基地”的過程中,鶴豐村黨支部倡導科學種植。近年發展蔬菜種植面積1200多畝,其中無公害綠色蔬菜面積700多畝。村支部積極倡導農民增加有機肥、生物肥用量,通過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大力發展無公害特色產品,目前鶴豐村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面積占農田總面積的80%以上。
鶴豐村以農副產品種植帶動行銷。現在村裡有40多人從事農副產品行銷,還有農副產品店5家。其中最大的規模龍頭企業——耀州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年銷售農副產品上億元,產品暢銷日本、歐美等國家。

文化生活

讀書讓鶴豐村農民提升了致富本領。50開外的6組村民高小群就是“塵無書屋”的常客。她在好又多農業園區承包了52個大棚,她從種植技術書籍中學到了種植培管技術、防病治病技術等,套用到生產之中,她種植的大棚作物產量一直是全村最高的。上海人洪亘在該村投資建設牧羊犬養殖場,他種植掛花樹等來綠化環境,但是樹木種植後成活率不高。他來到了“塵無書屋”,借了樹木種植培管的書籍自己學習,很快就掌握了桂花樹種植培管技術,目前,養殖場綠樹成陰。
在鶴豐村,農民在書中獲取營養,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3組54歲的村民沙金官特別喜愛學習法律,他常常到“塵無書屋”借取法律書籍學習,並用學到的知識為村民維權。一村民眼睛有小毛病去醫院治療,結果病沒有看好,這隻眼睛被醫瞎了。沙金官得知後,認為這是醫療事故,併到“塵無書屋”借閱了大量法律書,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義務為這位村民“打官司”,結果打贏了官司,這位村民拿到了2萬元賠償金。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79畝(其中:田34畝,地45畝),人均耕地1.5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3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8畝,主要種植桐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100畝,其他面積0畝。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9戶,共鄉村人口121人,其中男性66人,女性55人。其中農業人口121人,勞動力81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彝族居住地),其中彝族118人,漢族3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人,占人口總數的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0人,參合率99%;五保戶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鄉衛生院29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40%;畜牧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4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3頭,肉牛8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20%;第二、三產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工資性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13%。農民人均純收入47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人(占勞動力的19%),在省內務工0人,到省外務工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7%。該村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說全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安龍堡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5公里,距離中學31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人,其中小學生4人,中學生2人。
該村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有固定資產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9人。共有團員19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基礎設施薄弱,農產品難以銷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發展種植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