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學派

認為“宇宙之間,氣之至而伸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 此派還特別重視“心”的作用,認為“心者人之太極,而人心又為天地之太極,以兩儀,以命萬物”。 為學主張多讀原著,謂“讀書雖不可無注,然有不可盡從者”。

概述

〖鶴山學派〗南宋魏了翁所創學派。了翁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曾築室於白鶴山下,號“鶴山”,學者稱“鶴山先生”,因稱所創學派為“鶴山學派”。了翁為二江學派范子長、范子該所傳。范氏師事南軒學派張□,了翁從中接受了張□學說。既而潛心研究張□、朱熹之學,成為二人私淑弟子。又與高載、高稼、高崇、高定子、真德秀、輔廣、李燔、張冶、李坤臣、李從周為友,互相切磋學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史彌遠專擅朝政之時,他辭官回鄉,居白鶴山下授徒講學,“士負策從之,由是蜀人盡知義理之學”,形成“鶴山學派”。一傳數傳弟子甚多,著名者有:魏文翁、郭黃中、吳泳、游似、牟子才、王萬、史守道、蔣公順、稅與權、膝處厚、蔣重珍、許月卿史繩祖、葉元老、嚴植、張端義、王□、趙范、趙葵、牟應龍、李□等。此派為學旁搜諸家,廣取博收,以鑽研儒家經典為主,融合朱熹、陸九淵兩派學說,形成自己駁雜的思想體系。他們反對虛無之說,謂“虛無,道之害也”。認為“宇宙之間,氣之至而伸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在人則陽魂為神,陰魂為鬼。二氣合則魂聚魄凝而生,離則魂升為神,魄降為鬼”。又認為“人物之生有剛柔,於是乎有善惡。剛之善也,其言直以暢,惡也,其言粗以厲。柔之善也,其言和以舒,惡也,其言閡以弱。”主張通過修養變化氣質,謂“志有所守,而大本先立,則氣得其養,而生生不窮。夫如是,可以變化氣質,愚明柔強,雖引為聖賢可也”。此派尊崇朱嘉,曾倡言推尊理學,以改變社會風氣。建議為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定爵謚,表彰周、程開創理學之功。重視讀書窮理工夫,謂“益知讀書窮理工夫無窮,此不是黔奇街博,義理所系,世變所關,不容草草”。讀書窮理的目的是“涵養氣質”,轉變社會風氣。此派還特別重視“心”的作用,認為“心者人之太極,而人心又為天地之太極,以兩儀,以命萬物”。指出“是心之明,光乎日月,然則心者神明之舍,所以範圍天地,出入古今,錯綜人物,貫通幽明”。如果“人心遷於物則蔽□”,這就需要下一番“正心”、“養心”、“明心”的工夫。要做到“心之神明”,就要“寡慾”。此派提倡“寡慾”,而不提倡“無欲”,認為“聖賢言寡慾矣,未嘗言無欲也”,“天理人慾同行異情,以此求之,則養心之說備矣”。此派宣揚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的貴賤貧富的界限是不侵犯的“天險”。此派特別重視學校教育,人認為“崇學校在於養士氣”,“涵養氣質以成其材,而待國家之用”。為學主張多讀原著,謂“讀書雖不可無注,然有不可盡從者”。指出,“多看先儒解說,不如一一從聖經看來,蓋不到地頭親自涉歷一番,終是見得不真”。主張“不欲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得活精神也”。(《宋元學案》卷八十《鶴山學案》)此派代表著作有:魏了翁《鶴山大全集》、《九經要義》,魏文翁《中庸大學講義》,吳泳《鶴林集》,王萬《心銘》、《淡齋規約》、史守道《傳齋集》、《春秋統會》,稅與權《易學啟蒙小傳》。此派學說曾盛行於四川邛眉一帶,明清時期仍有傳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