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歷史
南宋時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魏了翁遭權臣嫉妒排擠,幾次降官。後來,他回到家鄉蒲江,在白鶴山上創辦了鶴山書院。他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治學準則,採用個人精讀、互相答問、集眾析疑的教學方法。元代仁宗年間,魏了翁的曾孫魏收居住蘇州,曾經倡議重建鶴山書院,據《道圓學古錄》卷六《魏氏請建鶴山書院》記載:“上請於朝,以先人之居分籍在已者,規以為鶴山書院,請得與明師良友,講求其所傳。”至順元年文宗命虞集題“鶴山書院”,並作《鶴山書院記》。於是,蘇州鶴山書院得以重建。明清,在此設江蘇巡撫衙署,兩代有周忱、海瑞、湯斌、林則徐、丁日昌等名臣治事其中,古蹟至今尚存。書院精神
鶴山書院它並非蘇州獨有,而是在全國範圍內的一種書院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由魏了翁賦予的,人生天地兩儀間,不過治學辦書院。
創始人簡介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慶元五年(1199)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開禧元年(1205),以武學博士對策,諫開邊事,被劾狂妄,改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出知嘉定府,以養親歸里,築室白鶴山下,授徒講學。
嘉定初,知漢州。歷知眉州、瀘州、潼川府。入朝權工部侍郎,被劾欺世盜名,謫居靖州,湖湘江浙之士多從之學。紹定四年(1231)復職。五年,進寶章閣待制,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史彌遠卒,召為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端平二年(1235),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兼江淮督府。官終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諡文靖。
魏了翁在長期的學術和教學活動中,確立了以他為代表的鶴山學派。鶴山學派由魏了翁的家學和弟子組成,其中不乏當時的著名人物。一傳數傳弟子中著名者有:魏文翁、郭黃中、吳泳、游似、牟子才、王萬、史守道、蔣公順、稅與權、膝處厚、蔣重珍、許月卿、史繩祖、葉元老、嚴植、張端義、趙范、趙葵、牟應龍等。此派為學旁搜諸家,廣取博收,以鑽研儒家經典為主,融合朱熹、陸九淵兩派學說,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魏了翁作為鶴山學派的代表,集宋代蜀學之大成,他在宋代蜀學乃至整個宋明理學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正是因為魏了翁的理學在當時有相當大的影響,一些學者才慕名向他求教,並使他享有“南方共宗鶴山老”的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