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這首詞作於孝宗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作者五十歲在江西上饒家居。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 。 上片淡筆,清幽自樂;下片濃墨,歡騰鼎沸。反映了作者的超脫、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襯托,使詞的意境顯得十分的清新、曠逸。

作品原文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閒去閒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 ,燈火門前笑語。釀成 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①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時詞人閒居帶湖。

②歸女:嫁女兒。古時女子出嫁稱“于歸”。

③“釀成”三句:謂每夜的清風白露,釀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風調雨順,豐收在望。

五十六字者始自歐陽修,因詞中有“鵲迎橋路接天津”句,取為調名。周邦彥詞名《鵲橋仙令》,《梅苑》詞名《憶人人》;韓淲詞,取秦觀詞句,名《金風玉露相逢曲》;張輯詞,有“天風吹送廣寒秋”句,名《廣寒秋》。元高拭詞註:仙呂調。《鵲橋仙》另有一體,八十八字,始自柳永。

作品譯文

在松崗中躲避寒暑,在茅檐下躲避風雨,如此來來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停下醉酒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啊看啊,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裡!

東邊有人娶妻,而西邊已經出嫁的女兒也回娘家省親,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一片歡聲笑語。

村外田野里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製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感謝夜裡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

創作背景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作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是辛棄疾罷官後,居於江西上饒時所作。是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當時他已五十歲了。辛棄疾的上饒新居,築於城西北一里許的帶湖之濱,登樓可以遠眺靈山一帶的山岡,所以他把自己的樓屋起名為集山樓(後改名雪樓)。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作者於兩首《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的開篇,一雲“連雲松竹”,一雲“斷崖修竹”。地勢高,松竹成林。詞一起筆調輕靈,說避暑則在松岡,避雨則在茅檐,這是就通常情況說的。但這種遣詞造句猶如司空圖的“賞雨茅屋”,“左右修竹”,透露出一片閒適高雅的情調。而第三句“閒來閒去幾度”一收,進而表示出像這樣的上山、下山、晴天、雨天,來來去去,連自己也不知有多少次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大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可以蕩滌塵污,也可以寬慰人的心靈。“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水調歌頭》)。

可貴的是被迫隱居的詩人,仍時刻未忘“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送杜叔高》)。總之一起這三句格調清新,用筆自然,全不著力,而那種“閒來閒去”的情趣自見。接二句“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是一個獨立的特寫鏡頭。停下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呵看呵,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裡!“似曾相識”,“似是而非”,正是由於“醉”。“又卻是”,此刻詩人於驚喜中會生出多少感慨?這“醉”仍是出於迫不得已!退居林下,身處“飛流萬壑,共千岩爭秀”(《洞仙歌》)的佳境,為山水所陶醉,卻並未完全樂以忘憂,這裡充分表出因“閒”而“醉”的情懷。

詞的下片轉寫農村風情,應題“山行所見”。男婚女嫁是農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往往經過精心選擇認為是吉祥的日子,所以“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碰到了一塊。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一片歡聲笑語。“歸”,舊時稱女子出嫁曰歸,或稱“于歸”。《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換頭三句十四字,語淺意明,用典型的生活細節,形象地勾勒出一幅農村風俗嫁娶圖。一結別開生面:“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村外田野里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製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它和上二句情調、氛圍和諧,使本來喜氣盈盈的歡騰氣氛,更上一層樓。作者似與農民們感同身受,使他也沉浸在純樸的鄉風中了 。

名家點評

暨南大學艾治平教授:這首詞上片並非只是閒情逸趣的表現,它隱含著被迫縱情山水的身世之痛。而在寫鄉俗中卻又表現出他所受到的歡樂的感染。“這一個”辛棄疾是真實的

作者簡介

作者辛棄疾 作者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