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鵠皮影

鴻鵠皮影

鴻鵠皮影戲是集劇本創作、皮人(影人)製作、操作技巧與演唱為一體的綜合性戲曲表演藝術。 鴻鵠皮影戲是集劇本創作、皮人(影人)製作、操作技巧與演唱為一體的綜合性戲曲表演藝術。 鴻鵠皮影的皮人融合北方皮影的風格,雕刻更流暢,著色更艷麗,通體晶瑩剔透。

簡介

洪鴻鵠皮影是蘇北地區乃至江蘇省唯一傳承下來的民間皮影戲劇種,是一支綻放在江淮大地上的藝術奇葩。它起源於西漢,鼎盛於清末民國初期,經過多代藝人傳承,根植於泗洪縣雙溝鎮。四十年代末,泗洪縣雙溝鎮馬永明開始學習皮影戲藝術,1955年學藝出師,承師傅旨意,在雙溝鎮更名成立“泗洪鴻鵠皮影戲團”,從此“鴻鵠皮影”誕生。
鴻鵠皮影戲是集劇本創作、皮人(影人)製作、操作技巧與演唱為一體的綜合性戲曲表演藝術。它的道具用料考究,主要取純白色驢的驢皮,經熟制後加工製作。它的唱腔形式多樣,樸實明快,不拘一格,除使用地方劇種的泗洲戲調、黃梅戲調之外,還具有自己獨創的“皮影梆子調”,唱腔樸實、粗獷、明快。它演出的劇目題材廣泛,既有傳統的歷史演義戲、愛情故事戲,也有現代戲、兒童戲等等,能很好地滿足不同層面的觀眾口味。鴻鵠皮影戲演出時,操耍技術精湛,尤其是馬永明老師,有靈氣、有悟性,手執數根纖,操耍皮人,各種動作惟妙惟肖,更重要的是他在幾十年的皮影生涯中,創造了皮人(影人)變臉的藝術,這在全國皮影業中絕無僅有。
泗洪鴻鵠皮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從它的誕生到數代人相傳,始終紮根在民間,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

歷史沿革

皮影及皮影戲起源西漢,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漢書·外戚傳》載:漢武帝思念已故李夫人,一方士“乃夜張燈,設帷帳”,使漢武帝“遙望見婦女如李夫人貌”。這是皮影戲的最早記載。
東漢光武中興年間的司馬德康是鴻鵠皮影的始祖。鴻鵠皮影的傳承,雖因年代久遠,已有的無法考證。但據記載,從公元1653年至1753年的100年時間裡,賴武夫、藺傳玉為傳承大師,名稱為“祥和皮影”、“吉安皮影”、“府苑皮影”。從公元1753年至1937年間的近200年的時間傳承失記。公元1938年至1954年,李大君、秦前龍、浦連山、田宜成為主要傳承人,機構名稱先後為“愛國皮影”、“汪達皮影”、“興華皮影”,公元1955年,泗洪縣雙溝鎮馬永明學藝期滿,承師傅之意,勇挑大樑,將“興華皮影”更名為“泗洪鴻鵠皮影”,從此,泗洪鴻鵠皮影正式誕生。鴻鵠皮影歷經數代藝人相傳,多次機構名稱更替。清末至民國初期,是鴻鵠皮影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藝人們常被一些官帝王府、豪門貴族、鄉紳大夫請回府上刻制皮人(影人),官仕們視此為榮耀。在當地民間,凡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請、添丁祝壽、地方逢廟會,鴻鵠皮影都要搭台唱影,連劇本(現稱連續劇)演出有時通宵達旦,連演十天半月,熱鬧非凡。

表演形式

“遠看燈火照,近看像個廟;裡頭人馬喊,外邊哈哈笑。”這個古老的謎語是對皮影最樸實的寫照。鴻鵠皮影戲是集劇本創作、皮人(影人)製作、操作技巧與演唱為一體的綜合性戲曲表演藝術。泗洪鴻鵠皮影皮人(影人)製作,使用熟制的驢皮為原料,雕刻成各種形象的戲劇人物造型,然後施以彩繪,由皮影藝人操縱,通過燈光將影像透映於幕窗上,並配以音樂和念唱來表演的民間戲曲。

皮人製作特點

鴻鵠皮影在皮人(影人)製作過程中,為適應制皮、描樣、雕、鏤、著色、熨平工序,擁有特殊功能的“鑽”、“針”、“刀”、“剪”、“錘”等專用雕刻用具和專用的透明水彩、油彩、筆、清油、松香水等材料。皮人製作需經過選材、處理、繪畫、雕刻、著色、整平、組裝和調試8個步驟。泗洪鴻鵠皮影的皮人用料考究。選用純白色驢的驢皮作為皮人(影人)的製作原料。皮人高大魁偉,最大達80公分,最小也在60公分。鴻鵠皮影的皮人融合北方皮影的風格,雕刻更流暢,著色更艷麗,通體晶瑩剔透。

唱腔特點

泗洪鴻鵠皮影的唱腔通常選用地方戲曲,如黃梅戲調、泗洲戲調、兒童歌曲調等,同時藝人還創作了一整套專門用於皮影演出的唱腔——“皮影梆子調”。演唱時常用和聲接腔,幫腔和鼻哼餘韻的唱法,拖腔委婉悠揚,悅耳動聽,其配音與恰到好處的方言道白,配合十分默契。鴻鵠皮影戲根據劇情,演什麼樣的戲,唱什麼樣的調子,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傳承人介紹

馬永明,經師徒傳承,並承師傅之意於1955年改名興華皮影為鴻鵠皮影,多年來,鴻鵠皮影藝人們口傳心授,使其得到傳承發展,藝人馬永明是傳承人中的突出代表,他製作的皮人、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純樸而粗獷,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刻流暢、著色艷麗,通體晶瑩剔透,四肢靈活,使人賞心悅目。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集抽象與寫實於一體,對人物、場景進行大膽地創新,運用平面、卡通等藝術處理。他率領泗洪鴻鵠皮影戲團在南京夫子廟、安徽蚌埠等地巡演,每次都連演半年以上,並與當地藝人切磋技藝。在此期間,融入川劇、京劇中的變臉藝術,自己獨創了皮人(影人)變臉的技藝,在全國皮影業中所獨有,影響極為深遠。他加工整理了大量的歷史演義、愛情故事戲、現代戲、兒童戲。代表作有《三國演義》、《封神演義》、《西遊記》、《白蛇傳》、《白毛女》、《紅燈記》、《小白兔采蘑菇》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