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與釋義
名稱
中文名:鴟鵂
漢語拼音: Chī Xiū
俗名:貓頭鷹
英文名: Owl as food or owl bone
拉丁名: Otus sunia stictonotus(Sharp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Otus scops Linnaeus
藥名: 鴟鵂
名稱考證
怪鴟(《爾雅》),鉤鵅(《本草拾遺》),大頭鷹(《便民食療》),角鴟、轂轆鷹、鵋鶀、呼咵鷹、夜食鷹(《綱目》),貓頭鷹(《本經逢原》),鬼鳩(《本草求原》),夜貓子(《中國動物圖譜·鳥類》),橫虎、恨狐、老兔(《吉林中草藥》)。
名稱釋義
鴟鵂:貓頭鷹,還可譯為夜貓子,與梟鳥相似。
角鴟《說文》怪鴟《爾雅》灌-氵音丸。老兔《爾雅》鉤鵅音格。
鵋鶀音忌欺。轂轆鷹蜀人所呼。呼咵鷹楚人所呼。夜食鷹吳人所呼。
〔時珍曰〕其狀似鴟而有毛角,故曰鴟,曰角。曰灌-氵,灌-氵字象鳥頭目有角形也。老兔,象頭目形。鵂、怪,皆不祥也。鉤鵅、轂轆、呼咵,皆其聲似也。蜀人又訛鉤格為鬼各哥。
古文集解
〔藏器曰〕鉤鵅,即《爾雅》鵋鶀也。江東呼為鵅鉤。其狀似鴟有角,怪鳥也。夜飛晝伏,入城城空,入室室空。常在一處則無害。若聞其聲如笑者,宜速去之。北土有訓狐,二物相似,各有其類。訓狐聲呼其名,兩目如貓兒,大如鴝鵒,作笑聲,當有人死。又有鵂鶹,亦是其類,微小而黃,夜能入人家,拾人手爪,知人吉凶。有人獲之,嗉中猶有爪。故除爪甲者,埋之戶內,為此也。
〔時珍曰〕此物有二種:鴟鵂大如鴟鷹,黃黑斑色,頭目如貓,有毛角兩耳。晝伏夜出,鳴則雌雄相喚,其 聲如老人,初若呼,後若笑,所至多不祥。《莊子》云:鴟鵂夜拾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何承天《纂文》云:鴟鵂白日不見人,夜能拾蚤虱。俗訛蚤為人爪,妄矣。一種鵂,大如鴝鵒,毛色如鷂,頭目亦如貓,鳴則後竅應之,其聲連轉,如雲休留休留,故名曰鵂鶹。江東呼為車載板,楚人呼為快扛鳥,蜀人呼為春哥兒,皆言其鳴主有人死也。試之亦驗。《說文》謂之少鳥,音爵,言其小也。藏器所謂訓狐者,乃鴞也;所謂鵂鶹者,乃鴟鵂之小者也。並誤矣。《周禮》薊蔟氏掌覆夭鳥之巢,以方書十日之號,十二月之號,十二辰之號,十二歲之號,二十有八宿之號,懸其巢則去。《續博物志》云:鵂鶹、鸛、鵲,其抱以聒。
形態介紹
紅角鴞體長可達20厘米。
嘴暗綠色,下嘴先端近黃。
虹膜黃色。
尾上有不完整的棕白色橫斑。
頦棕白色;下體餘部灰白色,密雜以灰褐色纖細橫斑;胸與兩脅還具黑褐色羽乾紋,並綴以棕栗色;腋羽和翼下覆羽幾純棕白色;覆腿羽淡棕色,密布以褐斑:趾肉灰色。
棲息山地,晝伏夜出,主食昆蟲。
營巢於樹洞中。
分布我國東部,西抵四川。
藥用價值
藥名:鴟鵂 (出自《本草拾遺》)
藥材來源:為鴟鴞科動物紅角鴞等的肉或骨。
性味:
①《本經逢原》:酸微鹹,小毒。
②《本草求原》:酸鹹,寒。
功用主治:
祛風,定驚,解毒。
治眩暈,癲癇、瘰癧、瘧疾、噎食。
①《綱目》:治瘧疾。
②《本經逢原》:治勞瘵。
③《吉林中草藥》:解毒,定驚。
治鼠瘡,噎食,羊癇風。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煮食或燒存性研末,2~3錢;或焙研入丸、散。
選方:
①治風虛眩暈,大頭鷹閉殺去毛,煮食;以骨燒存性,酒服。(《便民食療》)
②治羊癇風:貓頭鷹一隻,用泥糊厚,放灶坑內煙燻一百天,取出研末。每次三錢,日服二次。
③治淋巴結結核(鼠瘡):貓頭鷹一隻。燒吃。
④治噎食:未生毛的小貓頭鷹二隻。用黃泥包上,煅存性,研細末。溫酒沖服,每次二錢,日服二次。(②方以下出《吉林中草藥》)
⑤治瘧疾:鴟鵂一隻。去毛、腸,油煠食之。(《綱目》)
⑥治勞瘵:鴟鵂酒煮焙乾,同大鰻鱺七條,攤薄荷上蒸爛,和薯蕷一斤,搗焙細末為丸,空腹酒下三錢。(《本經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