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古城1

鳳凰古城1

土家族具有長遠的歷史淵源,鳳凰古城土家族據考證,可能是:廩君蠻巴人後裔。 土家族具有長遠的歷史淵源,鳳凰古城土家族據考證,可能是:廩君蠻巴人後裔。 本來,土家族自稱“畢茲族”,古代巴人也是這樣自稱的,但“畢茲”不等於就是“本地人”。

編輯本段少數民族
鳳凰古城是多民族聚居縣,主要由苗族、土家族、漢族、回族,以及解放後分配到這裡工作和其他原因來本縣居住的其它民族組成,其中以苗、土家、漢三族為主,苗、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8萬人,占總人口的73.26%,漢族10.75萬人,占27.74%。苗族為本縣土著民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一般是與漢雜居。
苗族是鳳凰古城最古老的民族。遠古苗族生活在黃河流域,其先祖蚩尤曾與炎黃部落作戰,失敗後苗裔退居江漢、洞庭湖一帶,建立三苗國。商周時,三苗被破,苗祖遷徙到湘西“五溪”一帶,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又由湘西分遷到西南各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湘西苗族以遠古驤蔸部落的仡熊仡夷為主體,融合三苗、盤瓠兩個部落中的一部分先民組成。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土家族具有長遠的歷史淵源,鳳凰古城土家族據考證,可能是:廩君蠻巴人後裔。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邊界,一直居住在長江、沅水之間,是一個較穩定的民族。作為族稱的“巴人”,曾經是一個多部落的統一體,其祖先一般認為是今鄂西的巴東、建始地區的“南猿人”以及長陽地區的“長陽人”。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到了漢代,稱巴郡南郡蠻、武陵蠻、婁中蠻、澧水蠻與中沔蠻(屠山蠻)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稱武溪蠻、西溪蠻、天門蠻、黔陽蠻、建平蠻等。隋代稱“岳左”。宋代稱北江諸蠻。《宋史•蠻夷傳》稱蠻區人為土民、土蠻、土官等。明清兩代稱土夷、土蠻、土家。到了明未清初時期,才出現“土家”與“客家”之漢語稱謂。所謂“土家”,是相對於“客家”而言的,而所謂“客家”,又主要是指漢人而言的。“土家”意為“本地人”,“客家”則意為“外來人”,只有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以後才出現。本來,土家族自稱“畢茲族”,古代巴人也是這樣自稱的,但“畢茲”不等於就是“本地人”。“畢茲”是土家族的自稱,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後來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區以後才出現的漢語稱謂。

地理位置

鳳凰古城1鳳凰古城1
鳳凰古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讚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裡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淨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209國道和湘黔省道從縣境穿叉過,銅仁大興機場距縣城僅27公里,交通實為便利。

鳳凰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甚多。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風采依然,古老樸實的沱江靜靜地流淌,城外有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城下藝術宮殿奇梁洞,建於唐代的黃絲橋古城,舉世矚目的南方長城……這裡不僅風景優美,且人傑地靈,名賢輩出。為了維護民族尊嚴怒斬外國不法傳教士,一品欽差大臣貴州提督田興恕;定海浴血抗英,萬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鄭國鴻;民國第一任民選內閣總理“湖南神童”熊希齡;文學巨匠沈從文;國畫大師黃永玉
鳳凰古城---遠去的家園,夢裡的故鄉,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著名文人

鳳凰古城1鳳凰古城1
著名作家。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二十八日生於鳳凰鎮竿城(今沱江鎮)。父名宗嗣,清將門之後,跟隨天津總兵羅榮光,後任科長、軍醫,繼在鳳凰中醫院供職。從文原名岳煥,筆名懋林、上官碧、窄而霉齋主人、甲辰、小兵等,苗族,兄妹9人,上有一姐一兄。

從文4歲開始識字,6歲讀私塾,民國2年(1913),進鳳凰模範國民學校(今文昌閣國小)。少年時曠課看戲一天,被毛先生罰跪於校楠木樹下,受“勤有功,戲無益”、“人若自梅,而後人必侮之”嚴責,由此牢記“自尊而後人尊”之理,檢點言行,發奮讀書。民國6年,參加土著部隊,後在陳渠珍部任書記、司書等職。一日游保靖石樓洞與友人論志說:“世界上的事無論怎樣都應當老老實實地去學”。

民國12年(1923),從文闖北京,住酉西會館。民國13年12月22日在《晨報》副刊第一次發表《一封未曾付郵的信》,此時,從文在北京大學旁聽,博覽群書。次年,到北京香山慈幼院圖書館任管理員,後入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習目錄學等業務。民國15年,出作品集《鴨子》。民國18年始,先後在中國公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講師。民國22年起在北平編輯中國小國文教科書,民國28—35年任西南聯合大學副教授、教授。民國35—38年,任北京大學教授。此間,從事業餘寫作,民國22—24年、民國35—37年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從文寫作精神頑強,終日埋頭書案,常說“時間可以戰勝一切”。他的近500萬字的文學作品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代表作有《邊城》、《從文自傳》等。其作品雖然也寫都市生活、城市各階層人,但主要寫家鄉水邊人的哀樂故事,被譽為鄉土作家。

北平解放前後,他摒棄各方面的裹脅與勸告,毅然留在國內。早在西南聯大任教之時,從文就收集西南手工業品,研究祖國歷史文物。1949年8月,沈從文由北大轉到北京歷史博物館任設計員,後任副研究員。他認為文物學“是實實在在的學問”,甘願做“人棄我取”的工作。他搞文物編目和鑑定時,書寫文物陳列品卡片,字跡秀麗。他還經常任講解員接待觀眾,講解不輟,無暇用餐,枵腹從公。觀眾為之感動。從文在山東任教時與江青有師生之誼,後江青顯赫,從文薄其為人,不與往來,為士林稱讚。1978年,沈從文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方誌大家傅振倫與之共事30餘年,言沈自奉儉約,淡於利名,忠於文物事業,以誠待人,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文物工作者與專家。並贊他研究文物,涉獵廣博,文獻實物,多有新義啟迪後學。從文主編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不單憑古代文獻、雜文、實物資料為信,而以墓葬出土的陶、土、木、石、銅諸人形俑和圖像、壁畫,結合文獻綜合研究。其文物論著約100萬字,其中1981年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中國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被文物界稱為“不朽之作”。

1981年,從文應一些大學之邀赴美國講學,他眷戀祖國,心繫事業,急不可待地回來了。

1982年回鄉省親,返京後把積蓄的1萬元稿費郵贈母校。該校擬建“從文藏書樓”,他知道後謙遜地刪去“從文”二字。1988年5月 l0日,文星隕落。他無遺囑,家人按其生平好惡不開追悼會。

景點介紹
沱江泛舟--
沱江河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蓬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牆,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牆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
沱江河水清澈,城牆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遊緩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搖的水草,可以撐一支長篙漫溯。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岩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來的風景。
東門城樓--
東門城樓位於城東,緊靠沱江,原名"升恆門",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
東門城樓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門下部由紫紅砂岩砌成,上部城樓則用古磚砌築。 城門寬3.5米,高4米,呈半圓拱,兩扇城門都用鐵皮包裹,用圓頭鐵釘密釘,牢實堅固。 城牆修築全部用紅砂條石,精工細鑽,規格一致,城牆厚0.8米,下部內外兩側用條石加石灰漿砌成,中間填以碎石粘土,層層夯實;頂部的中間填充物改為石灰、鵝卵石、黃土拌成的三合土,厚約0.33米,上面鋪以紅砂塊石。
城樓高11米,大門上方有槍眼8孔。歇山屋頂,覆以腰檐,飛檐翹角,精美壯觀。
沈從文故居 --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文物專家。他的文學作品被英、美、日、法、瑞士等幾十個國家所翻譯,如《邊城》、《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被譽為世界鄉土文學之父。
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鳳凰人民的驕傲。他的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也給後人研究中國和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
故居始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系木結構四合院建築,占地600平方米,分為前後兩棟共有房屋10間,沈先生1902年12月28日誕生在這裡,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88年沈老病逝於北京,骨灰葬於鳳凰縣聽濤山下,同年故居大修並向遊人開放,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熊希齡故居--
熊希齡故居位於古城北文星街內的一個小巷裡,故居往東200米便是秀麗的沱江。故居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緻,故居現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於苗族情調,故居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69年6月25日(農曆)熊希齡先生誕生在這裡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天生聰慧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1913年當選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由於他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辭職。
熊先生晚年致力於慈善和教育事業,1920年創辦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這位風雲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當時國民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楊家祠堂--
楊家祠堂始建於道光16年(1836年),木結構四合院,上下兩層,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門、戲台、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台為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龍刻鳳,戲台為穿斗式,正殿為抬梁式,整個建築做工精細,極富民族特色,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祠堂坐落在縣城東北部的古城牆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祠堂由大門、戲台、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占地770平方米。戲台為單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梁式建築,山牆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件均系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南方長城--
中國南方長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長城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吉首的喜鵲營,全長三百八十二里,被稱為“苗疆萬里牆”,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
南長城沿城牆每三五里便設有邊關、營盤和哨卡,以防苗民起義。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如今這一線還依稀可見碉堡、炮台和邊牆。它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開,以北為“化外之民”的“生界”規定“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禁止了苗 、漢的貿易和文化交往。
南方長城,是個實實在在的歷史文化實體遺存,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涵溶了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朝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
黃絲橋古城--
黃絲橋古城位於縣城正西24公里處,古稱渭陽城,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朝廷為了安撫和鎮壓少數民族,這裡設立了鳳凰直隸廳和沅永靖兵備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這裡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苗民起義,也就是歷史學家稱這次起義是清朝中之戰,從此清朝走向落。黃絲橋古城屬南方長城的一部分,是苗漢相爭的前沿陣地。
古城坐西朝東是一座青石結構的石頭城,城牆所用石料皆採用石灰岩的青光巨石,最大的約重2000斤,小的也有1000餘斤,石面平整,工藝講究。
城牆周長686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總面積29070平方米,城牆高5.6米,厚2.9米,城牆上走道寬2.4米可以跑馬,大小箭垛300個,開東、西、北三門。1983年10月黃絲橋古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奇梁洞--
奇梁洞位於縣城北四公里處,屬典型的碳酸鹽岩洞,該洞以奇、秀、闊、幽四大特色著稱。洞長6000餘米,共分五大景區:即古戰場、畫廊、天堂、龍宮和陰陽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它集奇岩巧石,流泉飛瀑於一洞,由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鐘乳構成了一幅幅無比瑰麗的畫卷。
一條小溪穿洞而過,水流平緩,燈光打在岩壁上,皺襞倒影在水中,如夢如幻。
岩洞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打在石筍、石幔及石花上,營造出一個流光溢彩的世界。在洞內有一大廳,據傳是苗民糾集的地方,廳里立著一塊帶一個小孔的石頭,對著小孔“嗚嗚”地吹,整個大廳會迴蕩著低沉的號角聲,當年的苗民就是用這種方式傳令的。

少數民族
鳳凰古城是多民族聚居縣,主要由苗族、土家族、漢族、回族,以及解放後分配到這裡工作和其他原因來本縣居住的其它民族組成,其中以苗、土家、漢三族為主,苗、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8萬人,占總人口的73.26%,漢族10.75萬人,占27.74%。苗族為本縣土著民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一般是與漢雜居。
苗族是鳳凰古城最古老的民族。遠古苗族生活在黃河流域,其先祖蚩尤曾與炎黃部落作戰,失敗後苗裔退居江漢、洞庭湖一帶,建立三苗國。商周時,三苗被破,苗祖遷徙到湘西“五溪”一帶,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又由湘西分遷到西南各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湘西苗族以遠古驤蔸部落的仡熊仡夷為主體,融合三苗、盤瓠兩個部落中的一部分先民組成。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土家族具有長遠的歷史淵源,鳳凰古城土家族據考證,可能是:廩君蠻巴人後裔。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邊界,一直居住在長江、沅水之間,是一個較穩定的民族。作為族稱的“巴人”,曾經是一個多部落的統一體,其祖先一般認為是今鄂西的巴東、建始地區的“南猿人”以及長陽地區的“長陽人”。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到了漢代,稱巴郡南郡蠻、武陵蠻、婁中蠻、澧水蠻與中沔蠻(屠山蠻)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稱武溪蠻、西溪蠻、天門蠻、黔陽蠻、建平蠻等。隋代稱“岳左”。宋代稱北江諸蠻。《宋史•蠻夷傳》稱蠻區人為土民、土蠻、土官等。明清兩代稱土夷、土蠻、土家。到了明未清初時期,才出現“土家”與“客家”之漢語稱謂。所謂“土家”,是相對於“客家”而言的,而所謂“客家”,又主要是指漢人而言的。“土家”意為“本地人”,“客家”則意為“外來人”,只有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以後才出現。本來,土家族自稱“畢茲族”,古代巴人也是這樣自稱的,但“畢茲”不等於就是“本地人”。“畢茲”是土家族的自稱,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後來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區以後才出現的漢語稱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