鳧源村
鳧源村地處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城東南部50多公里,山多田少,信息閉塞,交通極為不便。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845元,全村貧困戶74戶,206人,低收入戶194戶,608人,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21%,農民生活普遍困難,村級債務近5萬元。2003年11月,鳧源村被列為黃山市重點貧困村,2006年又被縣政府確定為整村推進重點村。經過近三年各級黨委、政府和市縣兩級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全村廣大幹群艱苦奮鬥,現在的鳧源村呈現出了一個新的面貌。新建了一條全長17公里,路基寬6.5米,路面寬4.5米的通村主幹道,改變了原來全村僅有一條與外聯繫的羊腸小道;全村282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90%戶接上了有線電視,180戶安裝了程控電話,全村有摩托近200部;村內鋪設了水泥路,建起了垃圾池,對穿村而過的河道進行了清淤,以前垃圾滿地、污水橫流的髒亂現象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文明衛生的新環境;創辦了鳧源有機茶葉加工廠和木竹加工廠,村級負債由5萬元化減到不足1萬元;800畝得到改造的茶園,已經成為鳧源村人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2005年全村茶葉人均增收260元。今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可達3200元。昔日的貧困村,如今變成黃山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鳧源村兩委緊緊抓住第一要務。在圍繞農民增收,做強“山”文章上下功夫。鳧源村茶葉具有很好的高山、生態優勢,由於面積小,產量低,加工粗糙,畝均效益低,為使茶葉的資源優勢變為市場優勢,鳧源村積極引導民眾在調整品種結構,擴大茶葉生產,提高製作技術上下功夫。2004年,村里拿出1萬元從浙江購進優質茶苗10萬株,發放給貧困農戶;建立了優質良種茶苗繁育基地,到2005年已發展新茶園220畝,改造老茶園420畝;組織了村民前往休寧縣流口鎮學習“得雨活茶”製作技術,並依託鳧綠公司,創辦了鳧源茶葉加工廠;2005年僅茶葉一項人均增收260元。現在鳧源村有茶廠兩家,農民賣茶不再難,且價格較高,帶動了農民增收。毛竹是鳧源村得天獨厚的資源。為發展毛竹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村兩委將毛竹作為主導產業來抓,積極爭取項目實施。2004年毛竹墾復面積400餘畝,新栽毛竹100畝;2005年,又墾復毛竹500餘畝,新栽毛竹200畝,每年還進行春冬兩季禁筍。現在,每根毛竹比2004年增加2-3元。在做好主導產業的同時,鳧源村還實施了草原項目,種草面積近1000畝;組織村民學習養羊技術,拿出資金近萬元,幫助3戶農戶發展山羊養殖;推廣了中藥材種植、蛇類養殖、菊花種植、水稻拋秧、油茶免耕等技術,湧現了大批依託資源謀發展,依託科技抓生產,勇闖市場求致富的專業農戶。要想富,先修路。制約鳧源村發展的一個主要“瓶頸”問題,就是通村主幹道問題。開通喬山至鳧源村至鳧峰鄉政府的公路,成為鳧源村民眾幾代人迫切的願望。在市、縣、鄉的鼎力支持下,總投資850萬元,全長17公里,路基6.5米寬,路面4.5米寬的四級通村主幹道,已於2005年10月底全線開通,終於讓鳧源村人這一夙願變成了現實,圓了幾代人的夢想,鳧源村從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路通後,電信部門投入30萬元,對鳧源村電話進行了擴容,裝機容量300門。扶貧辦安排了整村推進扶貧資金22萬元,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村兩委多方籌措配套資金,建起了村兩委綜合辦公樓,建設了標準化的黨員活動室、計生服務室、醫療室,添置了辦公設備。改造了村自來水,讓村民喝上乾淨衛生自來水。修通了兩條到組道路,修建了灌溉水渠2公里,新建了沼氣池25口。鳧源村既是整村推進重點村,又是全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從貧困村到示範村,是一個質的提升,村兩委不等不靠,積極發揮民眾的主體作用,引導村民自覺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發放了致農戶一封信,召開了新農村建設動員大會、戶長會,民眾參與整村推進和新農村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在市建委等幫扶單位的支持下,邀請了市規劃設計院對鳧源村村莊建設進行了規劃。目前,鳧源村已編制了全村經濟發展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和公益事業建設規劃。開展了村內綠化、亮化、硬化工程建設。一場聲勢浩大的新農村建設熱潮正在鳧源村逢勃興起。鳧源村正朝向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