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動物物種]

鱖[動物物種]
鱖[動物物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鱖(學名:Siniperca chuatsi),是鱸形目真鱸科鱖屬的魚類,俗稱鱖魚、花鯽魚、桂魚、季花魚等,是中國特產的一種食用淡水魚,體側上部呈青黃色或橄褐色,有許多不規則暗棕色或黑色斑點和斑塊,腹部灰白,背部隆起,口較大,下頜突出,背鰭一個,魚鱗細小、呈圓形,性兇猛,肉食性。喜食小型魚類。小型甲殼類動物及昆蟲等。

基本信息

簡介

鱖魚鱖魚

體較高而側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頜明顯長於上頜。上下頜犁骨、口蓋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齒,前鰓蓋骨後緣呈鋸齒狀,下緣有4個大棘;後鰓蓋骨後緣有2個大棘。頭部具鱗,鱗細小;側線沿背弧向上彎曲。背鰭分二部分,彼此連線,前部為硬刺,後部為軟鰭條。體黃綠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暗棕色斑點及斑塊;自吻端穿過眼眶至背鰭前下方有一條狹長的黑色帶紋。

鱖魚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天然產量相當高。肉潔白、細嫩而鮮美,(味道有點像海魚)無小刺,富含蛋白質。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5.5-19.3克,脂肪0.4-3.5克,熱量78-109千卡,鈣79-206毫克,磷107-143毫克,鐵0.7-5.6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10毫克,尼克酸1.9毫克。鱖魚自古就被列為名貴魚類之一。1972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內的隨葬品中,就有鱖魚!鱖魚的幽門垂多而成簇,俗稱桂花魚,其味清香撲鼻,鮮脆可口,可謂“席上有鱖魚,熊掌也可舍”。值得注意的是,鱖魚的12根背鰭刺、3根臀鰭刺和2根腹鰭刺均有毒腺分布,若被刺傷後腫痛甚烈,發熱、畏寒,為淡水刺毒魚類中刺痛最嚴重者之一。在捕捉和剖殺鱖魚時,應特別小心。

形態

鱖魚體肥肉厚,高而側扁,口大,端位,口裂略傾斜,上頜骨延伸至眼後緣,下頜稍突出,上、下頜前部的小齒擴大成犬齒狀,眼上側位,前鰓後緣具4~5枚棘,鰓蓋骨後部有2個平扁的棘,圓鱗細小,背鰭長,前部為棘,後部為分枝軟條,前鰓量骨後緣有細小的鋸齒,下角及下緣各具2小棘,間鰓蓋骨和鰓蓋骨下緣光滑,身體呈黃綠色,腹部黃白色,體兩側有大小不規則的褐色條紋。

分類

常見鱖魚有2種,外形極為相似,區別在於:翹嘴鱖(S.chuatsi ,英文名:Mandarinfish , Aukua)的鰓耙為7,眼較小,頭長為眼徑的5.3-8.1倍,上頜骨伸達眼後緣之後的下方,側線鱗為110-142,頰下部有鱗,幽門垂為198-440個。而大眼鱖(S.kneri ,英文名:Bigeye mandarinfish)的鰓耙為6,眼較大,頭長為眼徑的4.7-5.1倍,上頜骨僅伸達眼後緣之前的下方,側線鱗為85-98,頰部不被鱗,幽門垂為74-98個。翹嘴鱖生長速度快,個體大,常見為2-2.5公斤,最大個體重可達50公斤;大眼鱖生長緩慢,個體較小,最大個體能長至重2公斤。

生活習性

鱖魚又叫桂魚、鰲花魚,屬於分類學中的脂科魚類。唐朝詩人張志和寫下的著名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讚美的就是這種魚,而且,鱖魚還是“三花五羅”中最名貴的魚。

鱖魚一般喜歡棲息於清潔、透明度較好、有微流水的環境中。常鑽入洞穴石縫中或草叢內,夜間喜出來覓食,冬季潛入深水處。鱖魚為典型的肉食性魚類,喜食活餌料,常吞食超過自身長度的鰱魚、青魚、團頭魴、鯿、細鱗斜頜鯝等活魚苗。在生長的不同階段,其攝食對象有所不同。全長15厘米以下的鱖魚喜食蝦類及小型的魚等,25厘米以上則喜食較大型魚類鯿、鯉等。

鱖一般棲息於靜水或緩流的水體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數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動,常在深水處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攝食。春季天氣轉暖時,則游到沿岸淺水區覓食;此時的雌雄魚白天都有側臥在湖底下陷處的臥穴或坑洞中習性,夜間在水草叢中活動、覓食。主要以其它魚類為食,1-2月攝食較差,6-7月最為旺盛,生殖期採食強度稍下降。鱖魚通常長至2冬齡,在東北須至3冬齡才達性成熟,親魚於5-7月集群於夜間在平緩的流水環境中產卵。6-7月為產卵盛期,懷卵量為3-20萬粒。

平時鱖魚獨居生活,這也是幾乎所有食肉魚的共性。鱖魚對水溫有較強的適應性,在中國南北方的水系裡均有分布。鱖魚生活在水清的江河湖泊中的近底層,特別喜歡藏身於水底石塊之後,或繁茂的草叢之中。秋冬水溫低的季節,則潛身於深水處越冬,等到春天水溫回升後,逐漸游到食物豐富的靠近岸水草叢中尋覓食物。鱖魚以夜間活動為主,白天一般臥於石縫、樹根、底坑中,活動較少。鱖魚吃食時十分仔細,吞下魚、蝦以後,會吐出魚刺和蝦殼,只把肉留在腹中。這種獨特的特點,在其他食肉魚類中是不多見的。

分布範圍

鱖魚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外的全國各地,分別在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安徽等。特別是江蘇的十大淡水湖,更是盛產區,鱖魚也為江蘇名特優魚品種之一。

食用方法

鱖

鱖魚紅燒、清蒸、炸、燉、熘均可。也是西餐常用魚之一。

鱖魚的脊鰭和臀鰭有尖刺,上有毒腺組織,人被刺傷後有腫痛、發熱、畏寒等症狀,加工時要特別注意,製作菜餚前要剁掉。制饌時,無須剖腹,先在腹後近尾部處有小眼兒的地方,用刀切一下,使腹內魚腸與魚身分離,再從嘴中插入兩根筷子至腹內,旋轉兩圈後,將內臟連帶魚鰓一同拉出即可。

叉烤鱖魚

【原料】

活鱖魚750克,京冬菜15克、筍絲15克、豬肉絲30克、雞蛋一個(約50克)。 豬網油250克,生薑10克、蔥6克、紹酒40克、精鹽10克、味素1克、香醋50克、芝麻油15克、熟豬油40克。

【製法】

活鱖魚宰殺後放砧板上,颳去鱗,掏除鰓,從鰓部用筷子絞出肉髒,使腹部保持完整無破損,洗淨後涼乾水分。豬網油洗淨,用蔥、薑汁浸漬。京冬菜擇去雜物洗淨。雞蛋磕碗內,加蔥、椒鹽、乾澱粉,調成蛋糊。炒鍋置中火上燒熱,加入熟豬油,投入姜、蔥絲略煸,再將肉絲放入煸炒,放入京冬菜、筍絲、加入紹酒、精鹽、味素,炒熟成餡。把洗淨的魚放在砧板上,用刀在魚兩面剞上花刀(刀深至內,不能劃破魚腹),然後用蔥薑汁、紹酒、精鹽擦抹魚身,醃漬2小時後,將餡心從魚口中填入魚腹。把豬網油攤平,上塗蛋糊,放上鱖魚包好。取鐵絲絡一隻,放上鱖魚,魚的上下兩面放上蔥段、薑片,上叉入爐烘烤。將兩面烤至金黃色時,揀去蔥姜,放入盤中,用刀在魚身上順長直劃一刀,露出餡心,淋上芝麻油,帶姜醋上桌即成。

【特點】

外脆里嫩,色澤金黃,肉質鮮香,餡料軟糯,佐以姜醋,回味無窮

茄汁鱖魚

【原料】

鮮鱖魚1尾約250克、白糖100克、番茄醬100克、蔥結5克、薑片10克

【製作過程】

1、魚治淨後片成長條剞花刀,加蔥結、薑汁、料酒醃30分鐘,用乾澱粉拍勻,下8成熟熱油中炸至金黃,魚肉呈葡萄粒狀時裝盤。

2、青菜葉焯水後,切成葡萄葉、梗襯在魚肉兩旁。

3、番茄汁、白糖下熱油鍋推勻,澆在魚上即成。

巧去魚腥味

1、將魚去鱗剖腹洗淨後,放入盆中倒一些黃酒,就能除區魚的腥味,並能使魚滋味鮮美;

2、鮮魚剖開洗淨,在牛奶中泡一會兒既可除腥,又能增加鮮味;

3、吃過魚後,口裡有味時,嚼上三五片茶葉,立刻口氣清新。

營養分析

1. 鱖魚含有蛋白質脂肪、少量維生素、鈣、鉀、鎂、硒等營養元素,肉質細嫩,極易消化,對兒童、老人及體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來說,吃鱖魚既能補虛,又不必擔心消化困難;

2. 吃鱖魚有“癆蟲”的作用,也就是說有利於肺結核病人的康復;

3. 鱖魚肉的熱量不高,而且富含抗氧化成分,對於貪戀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女士是極佳的選擇。

適宜人群

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1. 適宜體質衰弱,虛勞贏瘦,脾胃氣虛,飲食不香,營養不良之人食用;老幼、婦女、脾胃虛弱者尤為適合;

2. 有哮喘、咯血的病人不宜食用;寒濕盛者不宜食用。

食療作用

鱖魚又稱作花鯽魚,它肉質細嫩豐滿,肥厚鮮美,內部無膽少刺,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譽之為“水豚”。意思是其味如同河豚一樣鮮美;還有人將其比成天上的龍肉,說明鱖魚的風味的確不凡。所以鱖魚歷來被認為是魚中上品、宴中佳肴春季的鱖魚最為肥美,被稱為“春令時鮮”。

《開寶本草》:鱖魚,益氣力,令人肥健。

《隨息居飲食譜》:鱖魚甘平,益脾胃,養血,補虛勞,遠飲食,肥健人。

《品匯精要》:患寒濕病人不可食。

[附方]

鱖魚羹:鱖魚250g,切段,百合30g,薏苡仁30g。一同煮熟,略加豬脂、食鹽調味服食。

張杲《醫說》說:“越州邵氏女年十八,病勞累年,偶食鱖魚羹遂愈。觀此正與(本草)補勞、益胃、殺蟲之說相符。”(據《本草綱目》)但實際上恐非“殺蟲”(有抗結核的作用),而在於補虛扶正。本方加入百合、薏苡仁取其能補脾滋肺、補土生金。用於肺癆病人的輔助治療或脾虛氣弱、氣血不足等。

【別名】桂魚。

宜:體質衰弱,虛勞贏瘦,脾胃氣虛,飲食不香,營養不良者宜食。

忌:鱖魚性平補虛,諸無所忌。

藥用價值

鱖

【藥名】鱖魚

【別名】鱖豚、水豚、石桂魚、蘮魚、錦鱗魚、桂魚、鯚魚、鰲花魚、母豬殼

【漢語拼音】gui yu

【英文名】Mandarinfish, Anbua

【拉丁名】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科屬分類】鮨科

【藥用部位】鱖魚的肉。本動物的膽(鱖魚膽)亦供藥用。

【性味歸經】甘,平。①《食療本草》:“平,稍有毒。”②《開寶本草》:“味甘,平,無毒。”《本草求真》:“入脾。”

【功效】補氣血;益脾胃

鱖

【主治】虛勞嬴瘦;脾胃虛弱;腸風便血

【用法用量】內服:蒸食,適量;或燒存性,研末,酒調服。

【用藥忌宜】《品匯精要》:“患寒濕病人不可食。”

【採收和儲藏】春、秋季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味甘;性平

主要釣法

(1)釣具。以手竿(5.4-6.3米)和竹製輪竿為好。海竿使用得當亦可。釣線直徑0.25-0.3毫米,海竿釣線可粗些,鉤用5或6號長柄拱背白狐鉤,不用浮漂。墜子宜輕,一般為8-10克,球形鉛墜最佳。線宜長,比竿長出0.6-1米。

(2)釣餌。以活活魚做餌。活蝦可就地向漁家購買,3-5厘米長的最好,用竹製蝦籠或用塑膠紗布縫製成圓筒狀,大小以手能寬鬆探取蝦子為宜,裝蝦並養在河水裡。用時將蝦的兩隻鉗摘掉,用鉤尖順蝦身縱軸剌入蝦背部掛住。注意不宜太深,以免把內臟弄傷造成死亡。也可用蚯蚓深入洞中釣。

(3)釣法。

手竿釣法:掛好釣餌後,可直接抖腕拋出,也可手持鉛墜拋出餌鉤。釣點一般是浪與浪之間平靜迴旋的水域。釣餌在浪花的頂托下時起時伏,引誘鱖魚追逐、捕食。竿不離手,注意魚線被水浪衝動的方向,手腕不時地輕輕拉動,以免鉤掛水底岩礁。當感到竿梢有啄食,下彈震動時,應迅速抖動手腕提竿。提竿時機必須把握好,太早如點動不下彈,則鉤未進魚嘴;太遲則餌鉤入喉太深很難取出。取鉤時注意手指勿被刺傷。用手抓魚要一把抓緊,否則被鱖魚背鱔毒刺刺中,不但疼痛難忍,還極易發炎紅腫。

輪竿釣法:竹製輪竿較海竿快捷,一般竿身較短(1-1.5米),且韌性遠遠優於海竿。鉤用較大的方鉤,系單鉤;墜子可比手竿墜子稍重,15克左右,用小活魚做餌(以白鰷為好)。用鉤掛住小魚的上齶,將餌鉤向急浪中拋出,隨浪緩緩放線,並頻頻回拉。目的是增加大鱖魚追食的機會,另外也避免鉤掛住水下岩礁或其他雜物;一旦竿梢負重並伴有彈震感,應立即抬手拉動輪竿,把魚鉤牢,然後試探著拉動收線。如拉不動,那是魚進了岩洞,則不用急躁,可左右方向試拉,引誘魚兒出洞。如魚要線,則適當放線,不可硬拼。魚兒能拉動時,則轉動繞線輪,將魚帶至岸邊淺水,用抄網起魚。用此法釣到的鱖魚一般較大。

海竿釣法:基本上用輪竿釣法。但鉤可用串鉤,墜子用扁墜為好。餌料可蝦和小魚同時使用。餌鉤拋出落水一剎那,應逆水收線,引魚追趕餌鉤。海竿易掛岩石和其他障礙物,容易造成折竿、斷線、跑魚,是其缺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