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漢字:鱖
繁體字:鱖
拼音:guì jué
注音:ㄍㄨㄟˋ ㄐㄩㄝˊ
部首信息
簡體部首:魚
部首筆畫:8
總筆畫:20
繁體部首:魚
部首筆畫:11
總筆畫:23
康熙字典筆畫( 鱖:23; )
首尾分解查字:魚厥(yujue)
漢字部件構造:魚廠丷一屮欠
編碼信息
五筆86:QGDW
五筆98:QGDW
倉頡:NMMTO
四角號碼:21182
UniCode:U+9CDC
規範漢字編號:6442
筆順讀寫:撇折豎折橫豎橫橫橫撇捺撇橫折豎撇撇折撇捺
基本解釋
鱖
(鱖)
guì
〔鱖魚〕體側扁,性兇猛,生活在淡水中,味鮮美。是中國特產。亦作“桂魚”;有些地區稱“花鯽魚”。
(鱖)
鱖
(鱖)
jué
〔鱖鯞〕即“鰟鮍”。
(鱖)
詳細解釋
鱖
鱖
guì 形聲。字從魚,從厥,厥亦聲。“厥”意為“上半身憋氣發力”,引申為“欠身”。“魚”和“厥”聯合起來表示“北部隆起之魚”。本義:隆背(欠身)之魚。
【名】

即鱖魚〖mandarinfish〗。中國產的一種美味食用魚(Sinipercachuatsi),俗名花鯽魚,亦稱“桂魚“,東北俗名叫”鰲花“。屬鮨科,體側扁,青黃色或橄褐色,具許多不規則的暗棕色或黑色斑點,背隆起,口大,下頜突出,背鰭一個,鱗細小、圓形,性兇猛,捕食水中魚蝦 。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唐·張志和《漁歌子》
另見jué
鱖
鱖
jué
另見guì
鱖鯞
juézhǒu
〖bitterling〗鰟鮍的別稱
漢語大字典解釋
[①][guì]
[《廣韻》居衛切,去祭,見。]
“鱖1”的繁體字。
名桂花魚、鯚花魚。魚綱鮨科。體側扁,背隆起,青黃色,腹部灰白色,全身有不規則黑色斑點。大口,細鱗。生活在淡水中,是我國的特產,肉味鮮美。
[②][jué]
[《廣韻》居月切,入月,見。]
“鱖2”的繁體字。
見“鱖2鯞”。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居衞切《集韻》姑衞切,音劌。《說文》魚名。《玉篇》魚大口細鱗斑彩。《爾雅·釋魚》鱊鮬鱖鯞。《注》小魚也。詳鮬字注。《本草》鱖然背有黑點。昔仙人劉憑嘗食石桂魚,今此魚猶有桂名,恐是此也。生江溪閒。《正字通》魚扁形闊腹,大口細鱗,皮厚肉緊,味如豚。一名水豚,又名鱖豚。焦氏《筆乗》謂鱖名鮰魚,誤。蓋因鄕語謂鱖為計,故以鱖本音桂,與鮠近也。
又《廣韻》《集韻》居月切,音厥。
又《集韻》於月切,音噦。
又居逵切,音龜。義同。《本草》鱖魚背有黑點。
說文解字
【卷十一】【魚部】鱖
魚名。從魚厥聲。居衞切
音韻參考
[ 平水韻 ]:去聲八霽·入聲六月
[ 粵 語 ]:gwa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