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一所綜合性藝術學校。全稱魯迅藝術學院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院址在延安橋兒溝天主教堂。
詳情
毛澤東、吳玉章、周揚先後擔任院長。院務委員會由沙可夫、周揚、艾思奇、朱光、李伯釗、徐以新、呂驥、張庚等組成,負責學院日常領導工作。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是抗日戰爭初期陝甘寧邊區的一所綜合性藝術學校。它是由毛澤東、周恩來、林伯渠等倡議成立的。毛澤東為它制定的校訓是:“團結、緊張、刻苦、虛心”,並題詞“抗日的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
1939年夏,根據中共中央決定,魯藝與陝北公學、工人學校、青訓班合併,組成華北聯合大學開赴前方。師生組成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沙可夫任院長,呂驥任副院長。
1939年11月28日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留在延安的魯藝部分師生恢復魯藝,院長為吳玉章,副院長為周揚。魯藝的教育方針是:團結與培養文學藝術的專門人才,以致力於新民主主義的文學藝術事業。毛澤東為這個學校題的校訓是:“緊張、嚴肅、刻苦、虛心”。
這裡當時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藝術家和有志於文藝事業的革命青年,成為他們學習、研究、實踐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貫徹中國共產黨文藝方針的一個重要基地。
學校初辦時設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後又增設文學系。各專業的學制最初規定為6個月,1940~1941年期間,學校加強了專業化的學習,各系一律延長為3年(實習除外),並且注意提高教學質量。為了緊密聯繫實際,魯藝設有文藝工作團、實驗劇團、歌舞團、美術工作團以及其他的科研組織。
1940年後校名全稱為魯迅藝術文學院。
魯藝建校以後,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革命文藝工作者和幹部,對抗日戰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43年4月,魯藝併入延安大學。
“山藥蛋”派作家馬烽.西戎.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等革命文藝工作者都曾在魯藝學習過。
音樂系的主任是著名音樂家呂驥。為適應戰爭環境的需要,音樂系的辦學採用短期培訓的方式。自1938年至1945年共辦學五期,每一期以三個月至兩年不等。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是其最大的辦學特色。強調課堂教學與深入民眾相結合,學習民族民間音樂與參加生產勞動、創作演出與開展民眾音樂活動相結合,逐步積累了適應於戰爭環境和革命根據地條件的專業音樂教育方式和經驗。為各抗日根據地培養並輸送大批音樂人才。許多著名的音樂作品,如《黃河大合唱》、秧歌劇《兄妹開荒》、新歌劇《白毛女》等都是由該系師生創作演出的。1939年3月該系成立了“民歌研究會”(後更名“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間音樂資料,如陝北民歌、秦腔音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