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石門水庫位於漢江支流褒河峽谷口段的七盤山麓,距漢中市區25公里,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38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3.8億立方米。水庫具有灌溉、發電、養殖、防洪等多種功能。
石門水庫是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位於中國漢中市漢台區北18公里的褒河谷口,風景秀麗,古蹟芸萃,還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遺址。
褒谷山勢險峻,怪石崢嶸,翠峰聳立,清代文人王晚香在這裡概括出“石門二十四景”。石門水庫建成後使褒谷錦上添花。水庫壩高88米,頂長260米,造型宏偉。湖水碧波蕩漾,乘遊船、快艇穿梭在17公里長湖面,可盡情飽覽湖光山色。這裡水產水禽種類繁多,以大鯢、甲魚、白鷺等最為珍貴。
日治時期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在1926年即開始研究石門峽谷建壩蓄水之可行性,興建石門水庫之計畫始於1929年,經過多年的研究規劃,即有1938年的“昭和水利事業計畫”,惜因戰爭影響而未實施。
基本資料
位置:桃園縣龍潭鄉;河系:主流淡水河,支流大漢溪 集水面積:763.4平方公里 正常蓄水位:標高245米
最高洪水位(又稱最大可能供水位,英文簡寫CMS):標高249.5米
計畫有效蓄水量:23566萬9000立方米(1988年測量)
計畫年運用水量:81520萬5600立方米
壩型:土石壩;壩頂:標高252.1米;最大壩身高度:133.1米;壩頂長度:360米;壩頂寬度:11.2米;壩體積:706萬立方米
籌劃興建
1958年4月,中共漢中地委和行署決定修建褒河水庫,壩址選在老君崖,10月動工,至1960年,完成土石方231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90萬元,1961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工程停建。1960年7月,水利電力部西北水電勘測設計院(簡稱西北水勘院)陝南隊對褒河流域調查,確定褒河一期開發為石門至老君崖河段,壩址選定在老君崖,開始前期準備,1965年完成初步設計。1967年省政府抽調省級有關部門幹部成立工程建設指揮部,著手籌建。1968年12月,水利部和陝西省革命委員會組織有關單位對老君崖水利樞紐初步設計進行現場審查,提出石門壩址方案,確定以石門壩址進行勘測設計和施工準備。1969年初,西北水勘院陝南隊開始石門壩址勘測設計,水電部第三工程局(簡稱三工局)作施工準備。同年8月,省、地有關領導主持討論確定按重力壩和樞紐總體布置方案進行設計。1969年底西北水勘院撤銷,其陝南隊與三工局以及陝西省調配的力量共同組成漢江上游工程局,擔任石門水庫的勘測、規劃和施工任務。1970年經水利部和省水電局同意,確定改重力壩為拱壩,以及壩後廠房改進方案等,由三工局負責樞紐工程的設計與施工。
紐施工與設計變更同時進行,1969年10月全面動工,1970年4月,導流隧洞過水,1971年3月開始澆築壩體混凝土,1972年3月蓄水,5月開始按低水位運行投入灌溉。1973年3月壩體混凝土澆築到設計高程,1975年開始按正常高水位運行。河南“75.8”大洪災以後,根據全國防汛及水庫安全會議精神,對石門水庫泄洪能力按千年、萬年一遇洪水標準,採取壩頂溢流過洪方式進行了加固設計和施工。
電站建設與樞紐工程同步進行,1976年3月河床電站3號機組首先安裝完畢,5月交付使用,2號、1號機組分別於1978年12月和1979年2月交付使用。河西渠首工程1970年8月開工,1972年5月通水灌溉,1975年5月發電機組交付使用。河東渠首工程1971年4月開工,1972年5月通水灌溉,1978年8月發電機組交付使用,9月水庫工程全部建成。
工程概況
樞紐工程由混凝土雙曲拱壩、河床電站、東西乾渠渠首和反調節池組成攔河壩為變圓心變半徑混凝土雙曲拱壩。壩基最低高程532米,壩頂高程620米,壩高88米,最大壩寬27.26米,總庫容1.098億立方米,相應水位619.5米,正常庫容1.05億立方米,正常高水位618米,校核洪水位619.5米,壩體596米高程處設6個7米×8米的泄洪孔,正常高水位和校核洪水位時泄洪流量分別為4290立方米每秒和5590立方米每秒。各孔出口設7米×8米平板工作閘門,由6部2×80噸的固定式啟閉機操作。壩體550米高程處設2米×2米底孔1個,出口設2米×2米弧型工作閘門,進口設2米×3.5米事故檢修平板閘門。水位至618米時底孔泄流量為136立方米每秒。壩後建有50米長護坦。壩下設兩道交通橋。東乾渠渠首工程由進水塔、灌溉發電引水洞、電站廠房和灌溉輸水建築物組成。進水塔位於壩上游左岸,塔高31.3米,進口底檻高程588.7米,設3米×6米攔污柵和3米×4米檢修閘門,由1台80噸台車式啟閉機操作。塔頂至壩頂以寬3米單跨混凝土板橋溝通。灌溉發電引水洞主洞長101.65米,洞徑3米。發電支洞長26.96米,洞徑1.75米。電站廠房長24.4米,寬10.7米,內裝1250千瓦機組2台。灌溉輸水建築物由灌溉管、閘室、消力池和明渠四部分組成,與東乾渠相接,最大引水流量32立方米每秒。西乾渠渠首引水量6立方米每秒,電站裝機為1台500千瓦機組。
反調節池位於拱壩以下2公里處,利用原褒惠渠渠首改建而成,解決電站運行集中放水與灌溉均勻放水矛盾。主要由溢流壩、渠首、導牆和橡膠壩袋等建築物組成。溢流壩高9.3米,長132米,護坦長20米。壩頂裝有尼龍橡膠袋壩,充水高2.5米,東西設有導牆。正常高水位541.3米時,庫容58萬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38萬立方米。由3孔進水閘和2孔沖砂閘控制蓄水量。
渠道工程分為東、西乾渠和南乾渠。東乾渠為石門水庫主渠道,全長40.59公里下設支渠9條,分支渠4條,斗渠134條。西乾渠全長14.35公里,下設支渠2條,斗渠21條。南乾渠即原褒惠渠。
石門水庫累計投資10852萬元。工程建成以後,年出庫水量約17億立方米,灌溉供水約3億立方米,設施灌溉面積51.5萬畝,每年實際灌溉41萬畝左右。發電供水約7.6億立方米,年發電約6200萬千瓦時,年捕撈成魚1.5萬公斤。
水壩風景
石門水庫的水壩位於大漢溪中游,水壩高度約有133公尺,溢洪道共有6座閘門並有後池堰、發電廠、石門大圳和環湖道路等設施,從壩底公路即可到達石門水庫大壩區,石門水庫水壩是大雨後遊客欣賞泄洪壯麗景觀的最佳去處;石門水庫大壩對岸的旅遊景觀亦十分豐富,石門勝景碑、依山閣、梅園和楓林步道等等都是石門水庫的特色,其中以楓林步道最具風情,楓林步道兩旁共有3000多棵樹齡皆超過30年的青楓純林,且下方的槭林公園在秋東之際景色也不容錯過,紅、橙、黃的迷人景色,是相當著名的低海拔賞楓,之地,是民眾來到石門水庫旅遊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
褒谷石門是個天然博物館。自春秋戰國以來,這是就是溝通中原、西北與西南交通的要衝。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架設的棧道堪稱古代交通的奇蹟,而石門是棧道最險最奇之處。現在新建的仿古棧道飛架在陡壁懸崖上,追溯著歷史的滄桑。東漢年間採用“火燒水激”的方法開鑿成的石門隧洞,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車隧道。漢中石門水庫
石門附近有漢代以來文人墨客題留摩崖石刻一百多處,最為著名的國之魂寶“石門十三品”,被日本書道界稱為“漢中石門,日本之師”;其中曹操的“袞雪”,張良的“玉盆”,鄭子真的“石虎”蒼勁渾撲,運筆流暢,《石門頌》、《石門銘》自古被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楷模;這些石刻現多收藏於漢中市博物館。連城山腰的連雲棧道,沿途石刻林立。現在已淹沒於水下的褒姒鋪,相傳是西周亡國美女褒姒的故里。
生物種類
魚類
水庫有放養烏鰡和大頭連等魚類
軟體動物
目前記錄的雙殼貝包括台灣蜆、圓蚌和河殼菜蛤,腹足類包括台灣椎實螺
入侵種
河殼菜蛤於石門水庫發現於2000年,但直到2002年水位降低才發現河殼菜蛤的龐大族群。以擴散至桃園大圳部分圳路以及下游的鳶山堰。僅有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和北區水資源局有進行河殼菜蛤的相關研究。
相關事件
2002年3月25日,聯合報與自由時報首度報導石門水庫因水位下降而發現龐大的河殼菜蛤族群。
2004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受艾莉颱風沖刷大量土石進入水庫影響,水庫水質濁度快速上升至超過10萬度,桃園縣境內各給水廠因無法負荷全面停擺,造成桃園縣全縣大停水半個月。
陝西水庫列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發布的《中國水庫名稱代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SL259-2000)將陝西省所有大型水庫及中型水庫列表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