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魏國
魏高陵
曹操陵為魏高陵,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原上。 高陵以山為陵。建安二十三年,曹操下令: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由此可見,高陵不建寢殿,地面上不露絲毫痕跡,不設陵墓神道。關於高陵有許多傳奇、傳說。相傳,曹操為防止死後陵墓被掘盜,曾設72疑冢。但據考古學者探測,大多是北齊大墓。但曹操陵冢的具體地點,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
魏首陽陵
曹丕葬首陽陵。
首陽陵構造極為簡單,依山為體,不封不樹,也不建陵寢、園地、神道等,地表沒有任何痕跡。陵中建築毫不侈華,隨葬品以瓦器為主,以防後人
掘盜。
吳國
吳蔣陵
太元六年十一月,孫權患風疾,次年四月去世,享年 71 歲,葬蔣陵。
蔣陵位於今江蘇南京市鐘山南麓梅花山。
蔣陵形狀如同山崗,因此,又稱孫陵崗。
蜀國
蜀惠陵
章武二年十二月,劉備患痢疾,後感染他病,次年四月死於永安宮 (白帝城),享年63 歲,葬惠陵,和甘、吳二夫人合葬。
惠陵位於今四川成都市南郊。陵冢拔地而起,紅磚垣牆環繞陵墓,墓前是無數翠竹綴點的夾道。
惠陵前無門闕、石刻,陵前的寢殿十分簡陋狹小。墓上封土高 12米,繞陵是一圈古磚牆,周長180米。陵前有一穹碑,是乾隆五十三年刻制的,上書:漢昭烈之陵。陵前建有寢殿,正面牆上嵌有康熙七年石刻:漢昭烈之陵橫額。
緊挨惠陵的是著名的古蹟武侯祠、昭烈廟。
昭烈廟和諸葛武侯祠本來毫不相涉,各自分立,後來因劉備、諸葛亮太為密切,便合二為一。
晉朝
西晉
晉宣帝高原陵
高原陵位於今河南偃師縣北邙首陽山。
史書記載說,晉宣帝司馬懿預作終制,在首陽山為土葬,不墳不樹。由此可見,司馬懿在他生前就在首陽山預造壽陵,選好陵址,組織建造,並規定不封墓冢,不建陵寢,地表不留任何痕跡。
晉文帝 崇陽陵
崇陽陵位於今河南省偃師潘屯、杜樓二村北枕頭山。
據實地勘測挖掘,枕頭山有古墓凡五座。其中,東部一座古墓地位最尊,規模最大,建築規格也最高,此墓應是崇陽陵。崇陽陵墓道長46 米,寬8 米;墓室長4.5 米,寬3.7 米,高2.5 米。其餘四座墓規模較小,應是陪葬墓。
晉武帝 峻陽陵
峻陽陵位於今河南省偃師南蔡莊北一座山坡上,背倚鏊子山,面臨平坦廣闊的伊洛平原。實地勘探,發現此地有晉墓凡23座。其中,東部一座古墓地位最尊,規模最大,這便是峻陽陵。峻陽陵墓道前寬後窄,長36 米,寬 10.05米;墓室長5.5 米,寬3 米,高2 米。陵墓坐北朝南,地表沒有封土,也沒有任何陵園痕跡。
東晉
穆帝永平陵
穆帝司馬吶水平陵位於今南京市和平門外幕府山南麓。永平陵依山建築,陵墓地宮由墓道和墓室構成。墓室系磚砌建築,為圓弧形券頂。墓室長凡5.5 米,寬2.6 米,高3.05 米。墓室明顯地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是用磚砌成人字形的地面,後部則是用磚砌成的棺床。棺床長3.6 米,寬和墓室相等。
恭帝沖平陵
恭帝司馬德文沖平陵位於今南京城東北鐘山西部太平門內富貴山。
實地發掘發現,該墓是依山建成,離地面高約9 米,在山中鑿一個墓坑:長35 米,底寬6.85 米,口寬7.5 米,深4.3 米。墓坑底部鋪磚十層,然後再砌甬道、墓室。墓室長 7.06 米,寬5.18 米,上部系拱券。甬道長2.7 米,寬 1.68 米。
墓中有紅色漆棺,陪葬品極為豐富,包括玉佩、玻璃珠、玉飾、石珠、石獸、青瓷雞首壺、水盂、缽、碗、陶箱篋、步障等等。